紫琅文学zilangwx.com

答案是该戴枷办公的还是会戴枷办公,哪怕是每天出门上朝之前要先跟父母妻儿诀别,做好一去不回的心理准备,也照样有人当官,也没见得那些文人士大夫们来个集体辞官不做或者弄出些其他的幺蛾子。

与之相对的,可以参考李二和宋仁宗——

李二可以把自己的鸟给憋死,宋仁宗能被包黑子喷到唾面自干,因为李二和宋仁宗求的是一个能纳谏的清名!

所以,皇权和臣权其实也就是那么回事儿,皇帝硬,臣子就软,皇帝软,臣子就硬,整个朝堂上团结起来万众一心对抗皇权的说法,更多的只能存在于臆想之中——

那个谁不是说过么,一样米养百样人,还有种说法叫做众口难调,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赵桓手里有刀。大幅度提高了军方的地位,给的粮饷又足,那些再也不愿意回到以前被人骂成贼配军的“斑儿”们自然知道自己该跟谁走。

赵桓手里还有笔。如果整个御史台都在赵桓一系的沈颢掌握中,除去四格八法在不断淘汰那些废物辣鸡们之外,《大宋皇家报》这种大杀器也足以让赵桓掌握到一定的话语权。

在这种情况下,赵桓自然不担心那些文人士子们能搞出什么花样来。

当然,打一巴掌再给颗甜枣,这是自古以来御下的不二法门,早就把这门本事修炼的炉火纯青的赵桓当即表示不仅要大力扩建社学,同时还要在靖康五年的时候再加开一次恩科,扩大太学生员的录取数量。

……

事情的发展基本上按照赵桓的预计在走,却远远的出乎了那些文人士子们的预料——

面对着武圣庙里姜太公的塑像被毁,孟子、荀子、韩非子、墨子等一众先贤的塑像进入文庙,民间的百姓们并没有表现的如何激动如何义愤填膺,也没有人大喊人心不古世风日下之类的屁话,反倒像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一般,根本就没人关心。

包括朝堂上某些人暗中盼望着的士林也没有多大反应,没有人写什么血书死谏,也没有人跑到文庙去哭庙,该读书的依旧在读书,该逛青楼的也依旧在逛青楼。

恰恰相反的是,民间包括士林,对于赵桓的举动都大声叫好,就连山东的某一家也是笑呵呵的迎了墨子、韩非子等先贤的塑像进入自家的文庙加以供奉——

对于民间和士林的那些读书人来说,赵桓大力扩建社学的举动以及扩招太学生员是给天下人读书人的机会,在这个前提下,官家愿意让谁进入文庙武庙还不是由着他老人家开心?哪怕他自己想进文庙享受供奉,天下人也会举着双手双脚赞同!

至于山东的某一家……

元来降元,清来降清,鬼子来了还能通电欢迎的那家圣人之后早就已经把下跪这门技术修炼的炉火纯清,只要能保住一家人的荣华富贵,就算丢了圣人的脸面又能怎么样?

所以最后的结果就是皆大欢喜。

百姓们乐得自家孩子有将来出人头地的机会,文人士子们乐得将来做官的机会增加,赵桓也乐得给儒家挖了一个大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