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1章 巴寡妇清墓 (1 / 1)
紫琅文学zilangwx.com
原来渝湘高速重庆段在修建到酉阳时,由于当地地形复杂,川河幽峡、山路九曲十八弯,高速完全采用高架桥方式进行,遇到山峦阻路,便以隧道打穿。过玉柱峰时便打通了酉阳隧道和桃花源隧道。而这件怪事就发生在爆破山壁的时候。
工程队在山体凿孔,安置了雷管,几声爆炸声响过,山体外面的石块被炸得四处乱飞,但下面露出釉黄色的岩层来,工程师经过化验发现不是矿物质,竟似糯米混合石灰的混合物,和古墓的保护层成分或一些特殊用途的城墙类似。
工程队当时就有人怀疑山里面有未知的古墓,建议上报,但是工期紧迫,施工队逾期完工肯定对考核提升是有影响的,总工下令继续开工,接着定向爆破。没想到一开工立刻出事了,釉黄色混合层异常坚硬,雷管炸上去只是炸掉一些碎块来。总工气急了眼,让工程师打了个炸药眼,塞进去几十根雷管。结果起爆之后,地动山摇,山体被炸了个大洞出来,从山洞里呼呼往外冒白气。有几个民工凑到洞口去探望,被白气熏到,当即摊到在地,没送到医院就没气了。法医没有在死者身体上找到任何伤痕,只能等待血检结果。而施工队陆续有人发病,凡是在洞口附近活动过的工程人员都有不同程度脱发、呕吐等现象。邻近施工地点的当地村民也开始出现病情。
山洞口源源不断地往外飘着白气,工程组当时就认定,毛病出在这种怪异的气体上。后经过收集化验发现重金属汞元素含量超高,同时死者血液尸检报告得出汞中毒结论,证明山洞中有贡源存在。在配备了防毒面具氧气瓶等专业装备后,工程队派三个探查人员进入山洞,不想却在山洞内发现奇异怪像:山洞内没有金银财宝也没有棺椁尸骸。山洞无法深入,里面有一个大型水银湖泊,几条铁链从四周洞壁上伸出,交汇到水银湖泊中央的液面下,好像悬挂着什么物体一般。而铁链拉得笔直,给人感觉不只是为了悬挂,更像是固定的作用。
山洞四处散乱躺着几十具完好的尸骸,在探照灯的光束下甚是骇人。探查人员惊恐万分,不敢在洞内过多逗留,急急想出洞去,回撤的时候看见水银湖泊上漂浮着一些石块、沙土和一些如青蛙般的石塑雕刻,只是这些石蛙都如篮球般大小。巧在有一只石蛙就在近旁的湖畔,他便抱起带了回去。
探查人员将洞内情况说与工程队高管。高管们这时才意识到事态严重,急忙下令用推土机将洞口堵住,并宣布封口令,严禁消息外传。同时立即将石蛙送到警局报案。
因为这石蛙有些离奇,它的背上刻有几行字:星月其轨,江河其渠,承应天意,福寿绵长。
警局有位老警察立即认出石蛙,前几年建设工业园时需对长寿县拆迁,其中包括“寡妇坟”。此寡妇坟为巴蜀古迹,传说是历史人物“巴寡妇清”的墓穴。拆迁时需要对陪葬文物进行保护,所以四川考古队和长寿警方均派人到场。可是挖掘时候,并未发现有价值的文物,也无棺椁,只有地上的一些瓷器碎片和三两个石蛙,还有几个很重的雕刻了花鸟虫鱼的石条。而考古学家从这些瓷器碎片断定是墓穴不早于明朝,且花鸟虫鱼风格的雕饰,也属明清后的产物,但石蛙的年代较早,与秦年代相符合,最终断定此墓为衣冠冢,并未埋有墓主尸骸,也没有贵重陪葬物品。
可能因巴寡妇清盛名在外,招致盗墓贼挖掘偷盗。名人墓穴被盗,地方政府颜面无光,因此明清地方政府修葺墓穴,安置了祈福之意的石条和一些器皿。
等听完海滨哥的描述后我也沉思了起来,其实我的内心里也是很震撼的,因为这海滨哥说的那个山洞竟然和苏妲己给我描述的那个山洞一模一样,这是巧合?不太可能吧。
“具体的细节呢?只有这些吗?”我看着海滨哥问:“为什么这件事情让何龙和王凯来调查呢?如果是让考古队来发掘应该更合适吧。”
海滨哥点了点头,喝了一口咖啡继续说道:“没错,当时我们的确是把情况上报了,并且来了一支人数足足有七十多人的考古队,这群考古队听说是巴寡妇清的墓早就疯狂了,看到了那只石蛙更是狂热得很,差点直接拿着家伙就往洞里冲,当时我们知道那洞穴有怪异之处,就没敢让他们直接冲进去,毕竟你也知道这些考古队一个个的都是祖国的宝贝,每一个人的智慧可都是国家珍贵的财产,咳咳,这个只是官方说法,反正当时我们就拦着不让那群老家伙冲进去。”
“但是那群家伙就跟吃了春药一样,当天晚上有十个考古队的人就偷偷摸摸的溜进了那个山洞,但是那些二十人竟然凭空失踪了,第二天我们发现的时候就进去了大批的人进去搜索,但是连尸体都没找到,这事情太诡异了,最后只有定论为灵异事件,然后我们就让灵异事件调查小组的成员出动调查这件事情了呗。”
“然后呢?何龙和王凯的报道是什么?”我看着海滨哥问。
“这十个考古队的人竟然被他俩给找到了,都是在那个水银湖泊里找到的,每个人肚子,鼻子,耳孔里都是水银,被水银泡了好几天了,哎!那群老家伙的死让我们警局被考古界攻击了很久,因为那几个家伙身份都挺高的,而且我们警方没有尽到保护的指责。”
“这不怪你们,那个墓的确有古怪。”我皱起了眉头,想了想就冲着海滨哥问:“行了,这个话题等几天我们再聊吧,那个何龙的家在什么地方呢?我想要去去拜访一下,毕竟何龙和我也是同生共死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