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琅文学zilangwx.com

◎秦人的鲜血与风雨飘摇的大秦一起被浓重的黑夜覆没。◎

“小人之心,焉有真心复立周礼?”嬴政听后嗤之以鼻,冷冷一笑。

那些六国士人只不过想让他将膝下诸位公子都分封到关东六国故土,他们也能因诸王征辟门客被招揽入朝,好继续享受荣华富贵,重演战国时一句话劝服各王,成就朝登天子门夕为诸侯相的荣耀。

如今因郡县制,他们失去了入朝为官的机会,失去了当门客攀龙门的希望,又因他焚书、禁私学,想来日后更是将他们作为客卿的退路都堵死了。

他们不过都是为了自己,哪是为了什么周礼?

嬴政就是因为看透了这些士人的私心,更不愿恢复六国遗风,才更加不愿向他们妥协。

何况,郡县制何错之有?

林菱听到这,顺带跟直播间的网友嘀咕:

【你们有没有觉得秦朝那些儒士拽拽的,而且不知道在拽什么,听起来跟键盘侠似的,这个看不惯那个看不惯的,这么想想顿时能共情天天被网暴的始皇大大了,真是怎一个惨字了得!】

键盘侠?扶苏悄悄竖起耳朵,那是什么侠?他只听说过游侠。

【至于坑儒,历史学家对这件事情大多是持否定态度的。很多史料都证明,当初秦始皇坑的是骗了他大量钱财的方士。有两个方士叫侯生、卢生的,他们骗秦始皇能炼长生不老药,结果花费了数以巨万都没有炼出来,于是便卷财逃亡。

他们逃亡就算了,还是两个嘴巴不停歇的大喇叭,逃亡路上还和一些儒生背地里议论秦始皇的为人、执政手段以及求仙多么疯狂,到处败坏秦始皇的名声,秦始皇得知后自然是大怒,他气得半死,一下搜捕了四百六十名方士,然后下旨将这四百六十余人全部坑杀活埋。】

什么?方士竟敢如此欺辱朕!

嬴政还未来得及生气,就听仙迹中有路人感叹:

【桃子恋夭夭:我天哪,这样想想秦始皇好倒霉啊!被人诈骗了那么多钱,那些人还要到处去造谣他!】

嬴政:“……”

好了,现在不仅生气,更丢脸了!

汉高祖时空,刘邦也拍着大腿哈哈大笑:

“乃公想到始皇陛下听见这事儿,就忍俊不禁!”

“坑杀术士确有此事,只是不知后世怎么传成了儒士。”没看过《史记·秦始皇本纪》的萧何不解地说着,下意识看向自家陛下越发不雅地叉开腿的坐姿,正想劝告,却惊讶地发现这次没有看到那不该看的地方,原来他的陛下不知何时在里头穿上了如后世一般包裹严实的裤子。

他眨了眨眼,得,穿上这裤子,陛下的仪态也越发随意了!

虽说不雅,但也算拯救了他的双眼,也好,也好。

【而在秦始皇下达坑杀方士的王令时,不知道有没有抓几个和方士一起背地里说他坏话的儒生一起活埋,总之,扶苏劝谏时就说:“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注]”

这话意思就是,扶苏劝秦始皇:“如今天下刚刚安定,远方六国的百姓都还未归心,尤其那些儒生都读孔子的书,并不信奉法家,虽然嘴巴不干净,但其实没有很大过错,朝廷如今用严法重刑惩罚他们,儿臣担忧这样会影响国家的安定,恳求陛下慎重考虑此事。”

秦始皇什么反应呢?《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始皇怒,使扶苏北监蒙恬于上郡。”秦始皇很生气,不仅没有采纳扶苏的建议,还将扶苏发配到上郡蒙恬处监军。大家可以从这段话中看出什么来吗?】

汉高祖时空,刘邦是最有体会的人,不由幽幽叹气:“扶苏此人绝非传闻中那般只会悲悯心肠,他与始皇不过处事不同罢了。”

【很显然,其实扶苏不是向传言中那般亲附儒家才为儒生说话的,他也不是因为本性过于仁爱善良为儒生说话的。

他这段话其实说得很有道理、也很恳切,“远方黔首未集”,他对秦始皇说六国遗民还没归心啊!做任何过于强硬、刺激他们的事情都可能会导致他们再次起义的。

这不是一个借口、不是虚话,是当时的现实写照!

而且这件事直到秦朝灭亡、汉朝建立都还没结束,汉初几位皇帝一直都还要小心翼翼安抚关东民心。

咱们在这里顺带提一下秦朝时期的“关东”在哪里,和咱们现在认为的关东是“山海关以东”不太一样,秦朝的关东泛指“函谷关以东”的地区,函谷关以东的地区有什么特别呢?

在春秋战国时期,函谷关以东特指的就是齐楚燕韩赵魏六国,因为战国时期,只有秦朝一个国家在函谷关以西。而秦国也自称“关中”,八百里秦川指的便是关中地区。

所以,扶苏这句“远方黔首未集”发自肺腑,秦与六国的矛盾在当时是非常非常突出的。果然秦始皇就因为这次焚书坑儒的事情,再次失去了六国的民心,也因为这件事,两千多年来不断被儒家的弟子发酵,成为了“暴秦”的证据之一。】

嬴政沉默了。

他当然知道“远方黔首未集”,但他本就不是委曲求全的个性,小心翼翼安抚六国遗民?凭什么!他做不到!他要用严法震慑他们,用强大的武力压倒他们!用绝对的威势驯服他们!

【而且扶苏告诫秦始皇天下安定时不宜再用重典,是很有政治远见的一句话。

为什么这么说呢?大家还记得爷爷说过,汉朝对秦法的调整吗?其中一条是对“严刑”的调整,他们取消了很多判的比较重的法律,其二便是在关东六国地区建立诸侯,没有一味推行郡县制,而是改用郡国并行制。

这都是对当时民情的一种妥协与“不宜用重典”的表现。那为什么大汉要对关东如此特殊呢?

我们可以来看秦朝灭亡之前的战争,就可以理解刘邦对关东的小心翼翼了。

咱们都知道陈涉吴广喊出的那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但我们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陈涉吴广一举起义的旗帜,关东六国的故土之上瞬间便如星火燎原,响应者无数,数月之间便“尽复六国旧观”,所有的秦法都被一夜之间推翻。

《史记·张耳陈余列传》载:“陈王奋臂为天下倡始,王楚之地,方二千里,莫不响应……各报其怨而攻其仇,县杀其令丞,郡杀其守尉。”

六国遗民的愤怒顷刻间燃烬千里之地,所有在外的秦吏都被杀光。

与关东六国故地成为鲜明对比的便是老秦人所在的八百里秦川,即便经过胡亥三年民不聊生的折腾,秦地依旧统治无比牢固,没有一点动乱的影子,那样风雨飘摇的帝国末日,老秦人却还是死心塌地地追随着、服从着他们昏聩荒谬的王,由秦人黔首、关中子弟组成的“关中卒”也依旧无怨无悔地跟随章邯冲向来势汹汹的起义军,与王离从长城边境赶回来的边军精锐一齐为大秦战斗到了最后。

关中卒一直努力到巨鹿之战,才被章邯胁迫投降项羽,甚至投降时,不少关中卒无法原谅自己背叛大秦,一直焦虑不安,最终这些无法“归心”的关东卒几乎全都被项羽击杀,从此关中卒覆灭,成为了绝响。

关中卒与秦朝本地的黔首、官吏为大秦效忠到了最后,而关东六国却几乎人人都以亡秦为己任,这便是秦法在不同地区“水土不服”的表现,也可以看得出,秦在对待关东六国的统治上,出现了致命的问题。

对待与秦地文化迥异的区域,是不能无差别推行秦法的,尤其在关东等地文明繁盛程度远超秦地的地方,秦始皇企图在短时间内强硬地完全清除各地风俗习惯,一举完成军事政治和文化上的征服与统一,目的是好的,但手段却太急了。

关东地区反秦的声浪,很大程度是对秦法的不适应与仇怨。

大家想想咱们的“一G两制”,是不是就明白了?其实当时的刘邦在关东地区封诸侯也是“两制”的法子,他尊重了当地的风俗文化,历史来源,极大安抚了关东地区的人心。同时,他又在旧秦之地行郡县制、实施从秦朝继承而只是微调的“汉法”,这样那些熟悉秦法的旧秦人只需依循旧章,也会很快就安定下来。

犹如婆媳关系中必须两头哄的丈夫,能把六国遗民与秦朝遗民都哄好,这就是刘邦的高明之处。】

嬴政不知何时,已从跪坐的姿态慢慢站了起来。

他瞭望着远方,好似看到了大秦的末日,如今在咸阳城内外安居乐业的秦人,似乎都披甲在身,他们告别了父母妻儿,举起了保卫大秦的武器,义无反顾地冲向了比他们多得多的叛军。

狼烟四起,风中是不断为大秦抛洒头颅与鲜血的老秦人最后的呐喊,他似乎还看见了那些在尸山血海里不断翻找亲人尸首的妇孺,可她们却没有退缩与惧怕,还是哭泣着、嘶哑地唱着:“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

杀敌!杀敌!

终究……秦人的鲜血与风雨飘摇的大秦一起被浓重的黑夜覆没。

嬴政紧紧攥住了拳头。

扶苏跪坐下首,也早已用衣袖遮挡住了自己流泪的面容。

【三古三圣:是的,其实不止是刘邦妥协了,对待关东,到了汉文帝手上都还在妥协。汉初那些关东的诸侯国是高度自治的,他们在王国内的地位与皇帝无异,几乎可以说是半独立的,那些国家不使用汉法,只实行诸侯国的法律。到了汉文帝时期都还是这样,贾谊就在《新书·亲疏危乱》感叹诸侯国:“汉法非立,汉令非行也!”。

这声感叹的背景是汉文帝继位后想在关东诸侯国推行汉法,遭到了那些诸侯国强烈抵制,而汉文帝时期的经济与军事实力还无法实现与诸侯国硬碰硬,只能继续忍气吞声,暂且延缓此政策,所以贾谊才会有此叹息。

汉文帝已经是汉朝第四位皇帝了啊!他都还是没能解决这个死局,只能迁就,所以秦始皇当初强硬在六国故地推行秦法,还要焚毁他们的史书、断绝他们文化的存续,对他们而言简直和掘了他们祖坟没什么区别,能不恨之入骨、举国皆反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