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神宗挡灾 (1 / 2)
紫琅文学zilangwx.com
【明摄宗:为何开掘定陵?】
本在内阁处理政务的张居正,原本正心不在焉地听着明孝陵的前后事,听到日后民国的孙先生写了《告太祖文》,也不禁动容。他对大明的忠心,大多源于太祖与成祖二位明君,也唯有这两位帝王,才配掌控天下山河,配当他张居正的君上。
但随后听见自己的皇帝陵寝被开掘,也不免心惊肉跳,还没来得及反应,已经听见内侍出宫急传太医的嚷声,不由替皇帝问一问前因后果。
好歹是自己倾尽心血教了八年多的皇帝。
林爷爷见到问题,笑道:
【这里面的缘由倒是曲折得很,明朝传了十六帝,其中最著名的除了南京明孝陵,其他十三座全在北京,这13座明陵中,永乐帝的长陵、嘉靖帝的永陵和万历帝的定陵,均是生前所建,规模属最大的,其余陵墓则是死后才动工,大约都只花半年时间修建,因此其他皇帝的皇陵建得规模小得多。
又因为《明史》有很多前后矛盾、充满争议的地方,怀抱着对明史研究的无限热枕与崇敬,当时以分管文教工作的吴晗为首的明史考古学家们,其实一开始是想开孝陵的,但明孝陵在南京比较远不说,他们的提议也立刻受到江苏省各级政府以及百姓的激烈反对,可以说是民怨沸腾了,政府与百姓各种上诉抗议,于是只能放弃。
所以爷爷说,朱元璋幸好自个在南京呢!】
明洪武年间,朱元璋真是被吓着了,长舒了一口气,再也不提龟儿将自己单独留守南京的事儿了,假模假样地拍了拍朱棣的脑袋:“嗯,咱也不大习惯北平的气候,太干,咱就在南京挺好。”
随后又很感激南京的百姓与官府,眼泪婆娑:“哎呦,没想到几百年了,这老百姓还念着咱,护着咱的陵墓!”
朱棣却有点忐忑:后来不会轮到他吧?
【随后专家们便都把目光也都放在了长陵、永陵与定陵身上,希望能够开一座规模大的帝陵,能够真切地了解明代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科技工艺等方面的发展情况。
当时,因永乐帝的长陵为明十三陵之首,里面的史料一定是最多的,包括已经消失在世间的《永乐大典》正本,都猜测会不会陪葬在长陵里呢?如果真能找到《永乐大典》,或许很多明史的谜团都能迎刃而解了。
于是吴晗向当时考古界泰斗郭沫若倡议孝陵不许动,那不如就发掘长陵吧!吴、郭与其他考古学家商谈后,众人亲笔联名草拟了一份给□□关于发掘长陵的请示报告。
但这份报告递到总理面前,总理却对发掘长陵有些忧虑:“贸然打开帝陵,能不能做好保护工作?”,如今咱们看来,总理的担忧是很有道理的,在当时,其实还有文物局居长郑振铎、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夏鼐坚决反对主动挖掘帝陵,他们曾找到吴晗,希望他能打消这个念头:“我国目前考古工作技术水平还难以承担这样大规模的发掘工作,文物的保存、复原方面的技术也不过关,这样庞大的发掘和保存,就连世界上技术先进的国家也会感到头痛……”
这的确是中肯之言,但吴晗已下定决心,他对两位说:“解放已经多年了,现在不仅有老一辈专家,又有新一代大学生,从人力物力都有条件胜任这项巨大的工程。”[注]
双方争执不下,但在经过多次讨论之后,国家最终还是同意了考古学家们希望打开长陵的提议。】
明永乐年间,永乐帝也是听得满头大汗,身后侧殿还不时传来他的胖儿朱高炽的哎呦痛呼,更让他心乱如麻,不由嚷道:“闭嘴!”
朱高炽扶着被老爹踹得淤青的老腰,眼泪婆娑——先前不论他如何辩驳“成祖”这个庙号绝对不是他给亲爹上的,但永乐帝只要听到“成祖”二字便气不打一处来,还是狠狠教训了他一顿。
如今听到长陵要被挖,更是心肝胆颤,又是愤怒又是提心吊胆——不会挖了那万历鳖孙的陵墓,回头还是把长陵给挖了吧?
因此永乐帝今日脾气格外暴躁,仿佛吞了一肚子火炭似的,朱高炽委屈地用牙咬着被褥,忍着疼不敢再出声了。
【得到国家的首肯和回复,吴晗等主张打开帝陵的考古学家欣喜异常,立刻成立了“长陵发掘委员会”,拉上郭与中科院考古研究所的专家们成立了发掘工作队,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
永乐帝着急得很:“……你们不要过来啊!”
【结果经过考古专家缜密论证和实地勘察之后,还是对发掘长陵没有把握——长陵规模太大了,他们顶着严寒与纷飞的雪花,在长陵进行了将近一年的勘探,竟找不到地宫隧道的丝毫线索。
因为考古学家打开长陵是为了科学发掘、了解历史,因此必须在保持陵墓完整、古物完好的前提下进入地宫,当然不能胡挖乱挖,更不能像孙殿英盗掘清东陵时用炸药炸,因此长陵的地宫究竟在哪里呢?考古队毕竟是头一回发掘,心里实在没底,硬着头皮考古了一年都没找到,于是他们又将目光转向朱棣的长子仁宗朱高炽的献陵。
献陵与长陵相邻,规模小,入葬时间也前后紧接,里面的陪葬器物应当也很具有考古价值。于是便定下调子来:现挖一个小的陵,等以后有了经验,再挖长陵。】
清朝,康熙和乾隆两人在不同时空齐齐受了大惊吓,脸都白了,纷纷怒骂:“什么?谁炸了东陵!混账东西!”
清东陵里埋葬了不止一位清朝皇帝的陵墓,顺治、康熙、乾隆、咸丰、同治五位清朝皇帝的陵墓都在这儿,孙殿英这一炸,可谓是将清朝历代皇帝半网打尽。
特立独行因为强迫症不和爷爷、爸爸葬在清东陵的雍正心虚地松了一口气:“幸好……”
然后连忙将话又吞了回去,毕竟皇玛法、皇阿玛和自家儿子的陵墓都遭了大难了!他庆幸完也意思意思骂了几句。
骂完,雍正还是心有余悸地抚了抚胸口,幸好他当年因为过于龟毛选择了清西陵——原本他也想要葬在东陵的,结果勘探时每一个东陵的位置都有小缺点:比如日后被乾隆选定的胜水峪,雍正便认为:“虽有着诚天造地设之大地,应万年吉祥之佳名的美称,但也有着惟左边贴身界气之砂稍低,须用人力培补的缺点。”
还有咸丰“定陵”所在地的“平安峪”,也没有入雍正的法眼。同治皇帝所在的“双山裕”,只有朝山,没有案山,且后宝山地势低矮,更加被雍正嫌弃不好。
他向来追求完美,要求也很高,光选地建陵就耗费了好多年,改了好几处都不满意,最后不得不扩大寻找范围,终于在易县泰宁山下发现了一处绝佳的风水宝地,取名曰“太平峪”。
在雍正眼里,此地乃是“龙穴砂水无美不收,形势理气诸吉咸备”,于是他最后便在这里破土动工,修建了自己的地宫,取名“泰陵”,日后也成为清西陵的首陵。
……但是那贼子敢用火药炸清陵,焉知不会炸完东陵炸西陵?不知他的泰陵是否相安无事啊?雍正忽然又有点没底了。
而明永乐时期,刚刚为长陵幸免于难而抚着胸口松了口气的永乐帝,还在琢磨呢:“老大竟然得了个仁宗的庙号,看来干得也还成嘛……”
这念头还在脑子里徘徊呢,就见大胖儿子已经从偏殿哭得连滚带爬冲出来抱住了他的腿:
“爹啊!您可救救儿子的墓吧!”
永乐帝毫不留情地抽出腿:“……咋救?”
“……怎么说还是爹您的运道好,要不您这回长陵就少修个边角,咱爷俩挤挤?我虽胖,但也不用多大地儿……”
对于这不要脸的提议,永乐帝干脆地抬脚一踹:
“滚!”
踹完,见儿子像个球似的倒在地上,永乐帝的身体忽然猛地一僵,他蹙起眉头,望向自己的儿子,声音忽然有些抖:
“老大……”
“仙迹为何说你我日后下葬时日颇为接近啊?”
【但也不知怎么的,工作队来到献陵像扫雷似的一寸寸搜索探测,经过了半个多月的时间也是一无所获,如在长陵遭遇的挫折一样,献陵虽小,但他们还是找不到地宫入口的蛛丝马迹。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疲惫的工作队坐在定陵附近的城墙石头上休息,就是这么巧,定陵离地三米多的城墙上,竟然有几块城砖塌陷了下来,露出了一个直径半米的圆洞!
工作队立刻搭梯子过去查看,没想到这洞口竟像是一个门券的上端,里面还能辨别砖砌的痕迹,在场的工作人员激动不已,这大概率便是定陵的地宫入口!后来他们把夏鼐先生也请过来亲临现场勘探,连他也估计这是通往地下玄宫的入口。
有时候真觉得冥冥之中自有天意啊,定陵地宫入口突然袒露在眼前,让工作队也生出了放弃长陵的心思——毕竟长陵如此重要,还是要先挖一个没那么重要的陵墓来练手“试挖”一下比较好,于是成立的“长陵发掘委员会”最终做出了“在步骤上先发掘定陵”的决定。结果这一试手,就试出大问题来了。】
但这时候,听见自己的陵墓幸免于难的朱高炽也没空在意挖谁的墓的事情了,因为永乐帝的一句话也将他打懵了。
他坐在地上,不住地重复着,喃喃自语。
“我与爹下葬时日接近。”
“我与爹下葬时日接近。”
“我与爹下葬时日接近啊!!!”
要知道,根据《礼记·王制》的规定:“天子七日而殡,七月而葬。诸侯五日而殡,五月而葬。” 这是说天子去世后需要先停棺七天,然后才能在七个月后才能择吉日安葬。
虽说实际操作起来,并没有人真严苛按照礼记的规定来做,但皇帝丧仪的准备也需要时间,还要议定大行皇帝的谥号和庙号,这都不是一日之功,像当年太祖皇帝被建文帝草草下葬之事,朱高炽相信自己绝不会这么对自己亲爹。
计算下来,爹若走了,停灵约莫也要半年。
半年……爹走了不多时,他也走了不曾?
朱高炽本就因胖体虚,这下面色煞白,神色也在崩溃边缘,永乐帝如何不知道胖儿快抽抽了,连忙一叠声命太医进来为其医治,一边着急还一边劝:“爹都说了,你太胖了,该好生减减,你偏生不听,如今叫上天将你打醒也好,日后你跟瞻基都日日上城墙上绕着圈晨跑去,寒冬酷暑、刮风下雨,不得有一日懈怠!”
朱高炽还能说什么,他只知道直着两只眼流泪了。
谁不想多活几年?谁不想在皇帝的位置上多活几年?何况他在爹的淫威下苦熬了将近三十年了,世上岂有三十年的太子乎?
此时,林菱已经定好了机票,便有空在旁边吐槽了:
【所以说啊,人在做天在看,呵皮大王那功绩就不用说了,创造了永乐盛世的人,被明史称赞为:“远迈汉唐”;仁宗在位时间虽然不长,但他为政开明、发展生产又与民休息,且他脾气比他爹好,能够褒奖直言,虚怀纳谏,为仁宣之治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所以老天爷也不愿两个明君蒙受苦难,特意好心地将定陵的入口打开,替两位老祖宗挡灾。】
朱棣先被“远迈汉唐”四个字砸得满脸笑,之后又被儿子“在位时间不长”锤得两眼冒金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