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琅文学zilangwx.com

但是这一段各种明史与野史的记载都十分混乱,朱棣方写的全都在吹燕王无敌超人,带着七十个人硬抗平安的两万辽东兵马,一个人杀了上千人,实在有点夸张。而朝廷方则将黑锅都扣在了李景隆身上,说他在二十公里外的中军像按暂停键一样叫停了平安的骑兵进攻,这也是非常无脑啊。

真实情况我们已经不得而知了,但我们能从无数史料的拼凑中,至少能够知道朱棣这一次是亲自冲在前面的,他好多匹马都被箭射死了,他自己应该也有负伤,但朱棣冲锋身边肯定有亲卫,所以能在万军中活下来,并不是朱允炆那句“误伤我皇叔”的功劳。

朱允炆要真那么仁慈,湘王也就不会死了,比起朱棣,湘王年纪与朱允炆相仿,这两个人可是从小一起和尿泥长大的,虽有辈分之差,情分却非常深,是好朋友啊,但朱允炆削湘王可有手软?

咱们言归正传,后军在朱棣这个ssr强势介入之后,暂时稳定了阵脚,但也深陷重围在平安的猛攻下无法脱身,朱高煦这时脑子突然灵光了起来,他感觉老爹可能有危险,便毅然决然带着剩下的鞑子兵与亲卫,一股脑冲去后军救爹去了。

咱们前面说过,徐辉祖对朱高煦的判断是非常准确的。

他是朱棣的儿子,虽没继承朱棣的脑子,却继承了徐家与老朱家加起来双倍的勇猛无畏,冲锋起来比瞿能更猛!

朱高煦直接杀入后军,在混乱的战场上找到了老爹,父子俩交换了一下情报,商议了一下接下来的对策。而这个时候,其他前军右翼也在拼死作战,张玉朱能拼死抵抗着瞿能父子与郭英等人的猛烈攻势,在朝廷军的合围下他们支撑不了多久了,燕军已经算非常强了,撑了那么久都没有崩溃,朱棣必须要尽快找到能够改变局势的办法!】

明洪武年间,朱元璋对视频中这句话重重点了点头:“不能拖了,一定要想法子突围,可是……”

朱元璋与徐达等人都交换了一个眼神,他们也研究半天了,没有发现哪里有可以突围的地方,主要是这回李景隆没有犯错,而他手里的朝廷军也足够强。

很好地发挥了大明精锐的正常水平。

朱标也沉思道:“如今最危险的便是,现在四弟的各部都在交战,他们本来人就少,现在各自为战无法相互支援,就被分割成了一个个小战场,迟早会被吃掉的。”

【其实燕军能撑到现在都算奇迹了,要不是朱棣提前预判了李景隆的预判,打破常规,加强了四军的兵力,在白沟河这样一马平川,没有半点险要的地方,燕军很可能第一波就被冲溃了。

可撑到现在,却仍旧是死局。

如果朱棣无法在接下来的一两个小时之内找到带领燕军突围的办法,那么靖难之路便到此为止了,因为明史的混乱,很多人都不知道靖难之役究竟是怎样的魔鬼难度,而白沟河之战,便是靖难之役难度的一个缩影,这也是为什么历史上从没有一个藩王能够干翻朝廷造反成功,更何况大明还是被朱元璋经营了几十年的大一统王朝。

这就是靖难之役。

被远远低估的靖难之役。

更不要说什么李景隆是卧底、郭英等明初大将给朱棣放水的言论,这也太可笑了,其实看白沟河之战就能看得出,李景隆的军事水平不说多高,但至少是合格的。

而他当主帅也有两把刷子,那可是六十万人的大军,他指挥起来如臂指使,还能令来自全国各地的将领各个团结,杀敌超猛,相互支援,也没有搞什么争斗,这像是放水的样子吗?

换做是李广当主帅,这六十万人早就迷路了吧?】

汉武帝时空,抱着霍去病也在悠哉悠哉看视频的刘彻突然被熟悉的名字震了一下,然后便面皮发痒,故作镇定地搔了搔。

“怎么朕竟觉着有些丢脸……”

【当然,在这样的绝望时刻,按照那些混乱的说法,我们的风系魔法师·朱迪估计要开始前摇施法召唤那一阵能够吹倒李景隆的中军帅旗的神风了。

显然说这个话的人并没有去估算过整个白沟河战场有多大——白沟河战场前后囊括了三个县的距离!!三个县啊朋友们!直线距离有一百公里!李景隆的中军距离朱棣父子俩的后军方位,大概能隔十几二十公里,什么大帅旗倒下二十公里外都看得见?

而且朱棣不是站在那儿拿望远镜一直盯着李景隆,他打仗哎,他对面还扛着凶猛得嗷嗷叫的平安哎,他好闲的吗?他怎么知道李景隆的旗这时候倒了?看来他不仅是风系魔导师,他还会算命。

战场上也不止李景隆有旗,要知道很多士兵都只需要记自己这一个营的令旗和主帅旗,战场那么大,到处都是旗,他们需要关注的,压根就不是李景隆那个帅旗。

要我说啊,就是李景隆这时候突然闹肚子,周边找不到纸,让人把帅旗先降下来擦屁股再悠哉悠哉搞个升旗仪式挂上去,朱棣都未必能发现。

所以这一次,朱棣要依靠的根本就不是什么天降神风,他从当初八百人到现在,能够依靠的,从来都只有自己最卓绝的军事天赋,还有自己那一手被平安学了个皮毛,但没有学会精髓的——

地表最强、随时能来、不需要CD的绝技:中世纪战争史上独一份的超远距离超大纵深的迂回绕背战术。朱棣绕背通常不仅远,还快!

此时的他知道自己不能在这里和平安硬耗着了。他带上儿子朱高煦,带上自己所有的亲卫和鞑子兵,观察到了平安这支绕背的骑兵,拉得阵线有些太长了,平安想学他迂回绕背,却没有学到他强大的组织能力,于是朱棣果断出击,冲向平安辽东军因阵线过长变得有些薄弱的左翼后侧。】

明洪武年间,朱元璋有些惊讶:“你怎么看出来的?”他这个儿子有千里眼不成?

朱棣想了想:“平安了解我,我必然也了解平安,我肯定在靖难之前就知道他打仗的短处。”

【事实证明,天才总是如此善于捕捉稍纵即逝的战机,朱棣与朱高煦成功在辽东军的左翼冲杀撕开了一道口子,他们就像一阵旋风,从那道口子猛冲出去,硬冲出了朝廷军重重包围圈,绕了一条深远的外线,就像投篮压哨时的那道三分弧线一般,一步不停地向李景隆的中军而去。】

视频中,混乱、鲜血淋漓的战场上,天空已被马蹄震起的黄沙笼罩,朝廷军各色旗帜似乎越收越紧,不断有燕军的三角令旗倒下,刀剑相交的争鸣声,喊杀声四起,战马凄厉的嘶鸣声,这一幕幕就像个绞得越来越紧的落网,所有在观看的人都心悬一线。

忽而,马蹄声发出震天撼地一般的隆隆之声,一柄几乎卷刃的长刀高高举起,在血腥与飞扬的黄沙中重重劈下,随着那道冷冽的弧光,一匹身披护甲的高头大马飞扬着前蹄跃起,马上的人已经认不出模样,满脸是血污与尘土,只能看见他手持长刀,发出恶鬼一般令人胆寒的嘶吼,一刀就砍杀面前阻挡的敌人。

随着他以势不可挡之势冲出阵来,紧紧跟在他身后的,更年轻一些的男人,也分毫不让,拼死挡住了不断朝父亲砍来的刀剑,身上的铠甲已经插满了箭,却似乎一点也阻碍不了他杀敌的步伐。

身后的蒙古骑兵也如海潮般奔涌出来,一边杀一边冲,旷野之中唯有震天的声浪与席卷的沙尘,见证了他们的无畏。

“燕王冲出来了!冲出来了!”

明洪武年间,有文臣看得热血沸腾,情不自禁大叫了一声,“太好了!”

朱元璋面色却没有放松:“还不到时候,冲出来了,才是他们现在最难的时候。”

徐达也神色沉重地点头:“中军已经虚空,主帅都不在阵中了,燕军各部在没有了任何可以机动与支援的力量,而不知主帅去向,燕军各部的将领都必须要对燕王有些绝对的忠诚和信任啊!”

不然燕军可能还没等燕王绕背成功,误以为主帅临阵脱逃的话,很可能早早就崩溃了。

耿炳文小心翼翼道:“这便是燕军与其他军不同的地方吧?燕王极度信任手下将领,而他的将领也无条件信任着燕王。这是何等的铁军啊?”

仙迹总说燕王的小R卡们,这个词汇他们不知道什么意思,到联系上下文应当不是褒义,恐怕就是能力不够出众的意思吧?

但正是这些小R卡们,他们如此信任燕王,不论是什么艰难情形都不曾后退,能做到与燕王共生死,这样难得的忠诚,又怎能说他们是“小R卡”呢?

少年朱棣却在想,可能最简单的原因是……是不是日后的自己经常这样脱离中军出去绕背,所以麾下将士们都习惯了一回头,咦?我们老大呢?哦,又出去搞事情啦?那我们继续打我们的吧……

单纯就是习惯了?朱棣以自己对自己压根闲不住的了解,觉得这才是真实的原因。

明永乐年间,亲身经历过这一切的永乐帝与朱高煦都在怔忪与回忆中,露出了一点怅然。

“爹,当年可真难啊!”朱高煦猴到了朱棣下首的脚踏上,“不过嘛,这仙迹找来演我的人,倒和我有几分相像,嘿嘿。”

“哪里像?人家长得比你好看得多。”永乐帝瞥他一眼,想抬脚把傻儿子揣走,但或许想到了当年与儿子并肩而战的事儿,于是又默默放下了脚。

朱高煦大受打击,指着自己:“儿子丑吗?儿子哪里丑了!!儿子总比大哥生得英武吧?”

在边上一言不发的朱高炽顿时气得“嘿”了一声:“老二,你怎么说话呢?”

【燕王殿下带着儿子去完成这个奇迹般几乎无法完成的艰难任务了,他出发的时候可能根本没有机会通知其他的燕军,但不论是张玉朱能还是李彬薛禄等人,他们都默契地继续坚守抵抗,血战到底。

现在,朱棣与朱高煦已经悄然来到了李景隆的后军。他要冲击李景隆如此坚实披着重甲的后军阵地了吗?要知道,明朝的军队为什么会被称为当时全球最强的军队呢?因为朱元璋这个人带出来的明军,坚实到已经有了我们现代军队的风格。当主将阵亡,副将顶上,副将阵亡,旗下小兵顶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