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琅文学zilangwx.com

工部尚书这样的正二品要职, 按理来说,早就有人盯着,即便是以资历和惯例, 首先考虑的也该是作为尚书的副手工部侍郎, 而不是谢舒。

但偏偏前任工部尚书已经入狱, 整个工部都在彻查之中。

在这个关头, 谢舒的功绩考核百里挑一, 再加上工部本就是主管各种工程水利,交通屯田的事宜,谢舒担任此职, 恰如其分,而他虽离京已久,但朝中推举他的人竟然也不少,于是此事顺理成章。

至于堂堂六部大员工部尚书为何入狱, 事情还要从三年前说起。

自从大庆开国之初, 边患问题便横在眼前。一开始鞑靼偶尔劫掠边境, 未曾构成较大的威胁,直到二十年前, 鞑靼入侵河套, 之后便将河套视为他们的给养地。

有了河套作为支撑, 鞑靼日益壮大, 于是大庆只好逐年增派兵力, 但面对凶残的鞑靼骑兵败多胜少。

驻守陕西前都护史曾经上书,主张举全军穷搜河套,因为军备不足的问题并未成行。

之后也有人上书, 认为要想平定边患, 唯有收复河套, 不过要起战事,举国用兵,劳民伤财,实在是大事,需从长计议。

三年前,跶坦再次侵犯边关,庆帝提拔了王振作为都护统领,守卫边境,然而他刚上任不久,跶坦便举十万大兵冲入边墙。

王振带人拼死守住边关,但驻军也元气大伤,这样的结果令庆帝很不满意,因此王振旧事重提,上书请求率领军队,收复河套。

庆帝对这一决议不置可否,交给群臣复议。

吕朔看到了这一机会。

吕朔虽然之前因过贬职,不过谁都看得清楚,庆帝对他的信宠,依附他的只多不少。

吕朔知道如今边关乃是庆帝的心腹大患,王振有着大用,因此他动不得世家。

所以要想走到他想要的位置,那么王振是断然不能留下的。

而这次庆帝让群臣商量是否要让王振率军收复河套,吕朔表态道:“王振欲率数万之众,深入艰险之地,驱除数十年盘踞之兵,谈何容易?”

他话一出口,立刻受到兵部尚书王奎的驳斥。

王振是王奎的侄子,都是王家的人,不过王奎秉着用人不避亲的原则,况且他也信任王振的能力,自然不会拆侄子的台。

加上王振真的能够收复河套,从此王家满门荣宠,吕朔又算什么?

于是王奎抨击吕朔不懂战事,一味软弱,并且说如今国盛兵强,只要下定决心收复河套,从此便可边关肃清。

王奎的话语顿时得到许多人的附和,庆帝也有些意动,吕朔于是不再开口。

隔了几日,庆帝下了一道诏书,让兵部户部工部修边饷银造器,来预备战事。

此时朝中人心激动,并没有多少人注意到这份诏书依旧出自吕朔的手拟。

泰安八年,就在谢舒前去赴任河督一年后,王振发兵十万往河套而去,同年,吕朔官复紫微令。

战争一起,便没有止境。

三天两头,都有军报从河西传到京中,很快便堆积如山。

庆帝一开始还兴致勃勃,熬夜看过几晚后,接着就感觉枯燥乏味,军报不像普通的奏事折子,军情也不是能够一语就能说的透的,战场上瞬息万变,信息也需要辨识。

但统治者只看结果。

原本有兵部尚书王奎、户部尚书顾谦、还有吕朔一同参与机务,不过顾谦老了,王奎又和王振有亲,于是庆帝遇事只召吕朔。

吕朔之前就已经买通皇帝近侍,并指使边将陷害王振掩败不报,克扣军饷,中饱私囊,尚书令崔源狼狈为奸。

当着庆帝的面,吕朔则提醒庆帝,王振此次要夺回河套,是为了兵权。

此事并非先例,前朝乱象,正是因为藩镇拥兵自重,其中也有世家的手笔。

庆帝本就多疑,顿时疑心是不是近些年对世家打压过重,使其有了不臣之心。

当自己的政权受到威胁,那么边境已不是最首要的事情了。

何况庆帝本就没有那么大的决心要收复边境,眼看着国库一日比一日缩水,但却没个最终的捷报,庆帝坐不住了。

半年前,在吕朔的精心策划下,庆帝终于发作,责令河套为何久攻不下?如今生灵荼毒由谁能担得起这样的责任?

庆帝这雷霆之怒,太过突然,百官根本就没有准备,接着吕朔又拿出许多证据,此时远在河套的王振也已经被捕下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