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0章 洪熙元年 (1 / 2)
紫琅文学zilangwx.com
“儿臣叩拜皇帝陛下!”朱瞻壑抵达北京翌日,一大早他便来武英殿请安了。
那下跪唱声的动作一气呵成,让正在处理奏疏的朱高煦瞥了他一眼,冷淡道:“规矩和以前一样,不兴跪礼。”
“诶!”听到这话,朱瞻壑连忙起身,亦失哈也笑着亲自为他抬来了椅子。
待他坐下,朱高煦这才慢慢开口道:
“这次让你跟你爷爷北征,你这一路多看多学,不要轻敌冒进,不要以为自己能对付几个游勇散兵就不把敌人当回事。”
“在战略上,你可以轻视敌人,但决不可在每一个局部上,在每一个具体问题上,也轻视敌人,懂了吗?”
朱高煦侧目质问,朱瞻壑连忙陪笑:“爹您放心,儿臣懂这些道理,书本上都学过。”
“书本上学过不代表会运用。”朱高煦轻哼道:
“古往今来,有多少高谈阔论的儒生讨论战事,又有几人能真正上战场打仗?”
“纸上全是开阔地,一股脑儿把山头全忘记,一旦到了战场上,十有九个都拉稀。”
“我对你这次北征不抱太大的希望,只要你能带好手上的一个百户,别让人帮忙就行。”
“如果你要是战败,我对你只有一个要求,立马自尽,别被人俘虏了来恶心我。”
朱高煦对朱瞻壑毫不客气,他觉得朱瞻壑就是有一股心气,觉得自己样样不输人。
这种心气到了战场上,是要吃大亏的。
“爹,您不至于这么说吧……”
见自家父亲这么不看好自己,朱瞻壑汗颜。
“事情你记住就行,如果下不了手,可以让别人替你下手。”
整理了一本处理好的奏疏,朱高煦便摆手道:“去你爷爷那吧。”
“诶……儿臣告退。”
朱瞻壑心虚的作揖退出武英殿,来到殿外便见到了前来接他的郑和。
郑和脸上挂着笑容:“是否如我所说一般?”
“郑大伴,还真让你说中了,我爹真瞧不上我。”朱瞻壑尴尬的摸了摸不存在胡须的上唇。
“挺正常,陛下这种人数百年难出,想让他瞧得起别人,别人就得拿出真刀实枪的功绩来。”
郑和很开明,但也劝解道:“这次北征,奴婢会跟在太上皇身旁,故此殿下你左右便无人帮助。”
“况且,陛下也下了令,旁人不得帮助您,故此这次北征,你还是中规中矩些比较好,能带一百人已经不算少了。”
“如果能把这一百人带好,后面便可以带一千人,一万人……”
郑和不断安慰着朱瞻壑,同时也不忘警醒他。
朱瞻壑闻言颔首,最后在郑和的带路下前往了城外的大明宫。
走出皇城范围,繁华的北京内城也由此被朱瞻壑阔别半年所见。
“昨日回来的时候是夜黑宵禁,如今来看,半年不见,北京繁华了许多。”
朱瞻壑坐在马车上,看着宽阔街道上来来往往的行人,不免发出啧啧声。
自大明迁都,南京的政治位置一落千丈,只剩下了经济位置依旧很重。
不过仅凭经济,南京还需要与苏州、杭州竞争,如此人口恢复的速度并不算快。
只是在没有放开人口随意出行的这个时代,南京的人口恢复速度已经名列前茅了。
“郑大伴,你说我大明朝现在有多少人口和多少耕地了?”
朱瞻壑突然询问起了郑和,郑和闻言愣了愣,随后沉思片刻后才道:“虽说文册没公布,但若是算上西南改土归流的人口,怎么说也应该突破九千万了,至于耕地应该不到七亿亩。”
“这么慢啊?”朱瞻壑居然觉得人口增长的很慢,这让郑和语塞道:
“在陛下没有推广医院前,国朝百姓的夭折率可不低,即便到了当下,夭折率也在20%左右徘徊。”
“这一年若是有二百万婴儿,那大概有四十万会死在周岁前,剩下的一百六十万里,能活到成年的恐怕也就一百二三十万吧。”
郑和这话说的有些吓人,但事实确实如此。
尽管大明朝已经开始推广府级医院,但大明二百多个府,每个府需要的各科医生最少不能少于一百五十人,医护更是不能少于四百人。
看上去不多,但放眼二百多个府,那就显得很多了。
如今大明两京十五布政司,仅有两京与沈阳、吉林、西安、河南、太原、杭州、南昌、交趾这十个地方有成体系的五年医学院。
每所学校每年新生多则四五百,少则二三百,每年能毕业的学生也不过四千多人,其中能成为医生的仅有不到三分之一,剩下的三分之二基本考试不合格,需要在地方担任医护三年后回医院学习重考才行。
也就是说,大明每年培养的医生,顶多也就能满足十一二个府级医院罢了。
就这样,还是大明不断向小学毕业生、中学毕业生不断推广的结果。
可以说,在大部分学子看来,医生或许是个不错的职业,但在整个时代背景下,医生就是中九流的行当。
当下有医院的府城,算来算去也不过才四十几个罢了。
按照这个速度下去,起码还需要二十年才能让大明的医疗覆盖所有府城,而府城下还有一千七百多个县城……
只是相比较来说,当下的医疗环境和卫生环境比洪武年间好上太多了,故此城镇婴儿夭折率才会有所下降。
“日后若是医院能全面推广,那朝廷的人口增加恐怕十分恐怖吧。”
朱瞻壑啧啧几声,郑和颔首道:“以朝廷现在的情况,人口多些反而好,继续维持下去,恐怕日后连现有的疆域都守不下来。”
“例如云南、广西、贵州、四川等地,其地少民多则三四百万,少则百余万,而汉人多则二百余万,少则几十万。”
“若是能迁徙数百万人进入西南,朝廷兴许能更进一步的对三宣十慰进行改土归流。”
“况且不提南边,单说北边也是一样的。”
“尽管东北有百姓近五百万口,但相比较东北的疆域来说,这五百万口百姓分散太广,很难串联起来。”
“东北要面对的,是人口四百余万的朝鲜,以及人口一千二百余万的日本,这份压力太大,最少需要在当下的基础上翻上三倍才能解决问题。”
“至于燕然都司就更不用多说,尽管名义上掌控漠北东部和漠南地区,但拥有汉人的地方只有开平和海喇儿,两城以军事边塞为主,居住的百姓合计也不超过五万人。”
“漠北之地有许多露天矿藏,可由于人力不足而无法开采。”
“若是太上皇设想的鹤城火车可以一直修到忽兰忽失温,那朝廷就可以从漠北开采矿藏,用铁路和恼温江运入关内,再购买粮食运往漠北。”
“有了这些,我汉家就能在漠北扎根,将蒙古人抵挡在金山(阿尔泰山)以西。”
郑和毕竟和朱棣在草原打了十几年的仗,对于漠北的情况,他虽然不是很了解,但从开平卫北上数百里的情况他还是十分了解的。
况且他与王彦常交谈漠北的事情,漠北的情况他也略有耳闻。
漠北不是没有资源,只是大明朝无法开采,无法运输。
这点就像当下的山西一样,山西的煤矿足够满足这个时代大明朝的所有百姓所需,但由于交通不便,煤炭利润低,故此煤炭难以运输出山西。
不过只要西北铁路修通,这种现象就能得到改善。
想到这里,郑和与朱瞻壑继续交流起来。
在双方的对话中,时间不知不觉过去,他们乘坐的马车也驶出了西直门,向着西北的大明宫缓缓驶去。
不多时,一座坐落在两湖之间的“城池”缓缓从远方清晰起来。
耗费数百万贯的大明宫,如今还未彻底建成,但其中半数建筑已经完工。
大明宫的宫城周长六里,城高二丈,厚一丈八尺,城池由燕山左、右卫的王聪、陈武等人拱卫。
城内有园林、宫室群、湿地、湖泊、河流,可以说就是一方安静的小世界。
现如今朱棣、朱高炽、朱高燧、朱瞻基、朱瞻坺等人都居住其中,侍奉他们的宫女太监合计二千二百余人,但俸禄都由内帑来出。
“这么大?”
看到大明宫第一眼,朱瞻壑的反应就是太大了,随后便是维护所需。
“这么大的城池,得花多少钱才能维护得过来啊?”
面对朱瞻壑的问题,郑和轻笑道:“差不多八十五万贯。”
“我爷爷还有钱吗?”朱瞻壑询问起这个现实的问题,毕竟内帑的收入主要就是户部拨给的二百万贯,以及报社的收入罢了。
如今自家父亲依旧在紫禁城住着,加上还需要维护南京紫禁城,那能留给大明宫的钱粮能有多少?
“殿下这次回宫,没发现宫中宫人少了许多?”
郑和没有正面回答,而是直接询问朱瞻壑。
见朱瞻壑点头,他这才解释道:“皇后殿下将紫禁城宫女及太监数量控制在一千五百人,算上庖厨也不过一千七百人。”
“加上陛下崇尚节俭,故此北京宫城每年消耗也不过才四十余万贯,算上南京维护的二十万贯,尚有一百八十余万贯可供支配。”
“陛下每年调拨一百五十万贯给大明宫,仅留下三十余万贯给宫城。”
“如此一说,殿下应该能明白了吧?”
郑和一番解释,朱瞻壑算是清楚了。
对于自家父亲节俭的事情,他自小便知道,反正在他印象中,送往春和殿的饭菜基本没超过五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