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琅文学zilangwx.com

虽然记载没有明确说明是在几月份结束的,但依作者推断,必然是在冬月前后,水旺之时。十月为亥,壬水当令,壬为天河之水,冲奔无势;十一月为子,癸水当令,癸为雨露,能滋养万物,故知大旱是在十一月结束。

第二条记载为1665年和1785年。

作者为什么要把这两个年份放在一起呢,因为实在是太巧了,这两年都是乙巳年,乙属木,巳属火,木生火,木旺火相,忌春夏。

果然,这两年的记载中,也是惨不忍睹,而且多有这样的字眼,‘山东六府旱灾’、‘麦田颗粒无收’、‘春饥’、‘六月大旱,飞虫蔽天,坠地如蜣螂’。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以及‘春夏大旱’、‘秋九月不雨至是年秋七月,大蝗。人有不辨路径为蝗所食者’、‘春无雨,至于六月始雨,岁大饥’、‘春飓风连月,损濒海麦苗,夏六月大热,人多渴死……秋大旱’。

单看字面意思可能根本无法想象当时的惨烈,毕竟我们没有亲身经历过,作者也不想感情用事,亦不会妄然煽情,请自行理会。

第三条记载为1875年-1878年。

(估计是写错了,因为这一阶段的内容是从1874年开始的,所以作者按1874年开始分析)

1874年,甲戌年,甲属木,戌为火库,火通根而旺,木旺火旺,水无生机,故春夏连旱。

1875年,乙亥年,乙属木,亥属水。水生木,春天木旺,木旺则水缩;夏天火旺,火旺则耗水;所以这一年的记载为‘春夏旱无麦’,这一点作者能理解,但是接下来的‘秋歉收,冬无雪’,实在理解不了,秋冬金水旺,乙木受制,水复生,为啥还会‘秋歉收,冬无雪’呢?(望指教)

1876年,丙子年,丙属火,子属水。水克火,春夏木旺火相,水不能克火,但是也到不了水耗尽的地步吧,而记载为‘春大饥,草根树皮食之为尽……秋歉收,大疫,死之甚众’。

说实话,这一年的记载作者实在理解不了,虽然没说是大旱,但是‘大饥’是怎么来的?而且秋冬之后,有丙火暖局,怎么还会出现‘秋歉收,大疫,死之甚众’的情况呢?(实在理解不了,莫非不是天灾,而是人祸?可是作者搜索之后也没发现重大事件啊,真是令作者费解)

1877年,丁丑年……

哎,啥也不说了,竟然又跟1637年重逢了,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

1878年,戊寅年,还有什么好说的,肯定跟1638年是一样的呗。

由于搜索丙子年事件的原因,作者突然有了新发现,1877年和1878年的大旱是有明确记载的,而且被后世史学家称为“丁戊奇荒”。

这次大旱从1875年开始,持续四年,干旱程度为200年一遇,饿死的人达千万以上。

唉?

为什么没提到1874年的情况,难道那时刚露苗头,没人在意吗?

还有啊,为什么1879年就没记载了呢,还有1880年呢,这两年的情况不应该跟1639年和1640年是一样的吗?

真是越来越令作者费解了。

至于第四条记载,1927年-1929年,我看也没必要继续再分析了。

果然,一味的信奉五行学说是不对的,是不科学的,毕竟科学在发展,时代在进步,新时代的事物,该接受的还是得接受,越快融入新世界越能体会到新快乐,何必给自己找烦恼呢。

好吧,就到此为止吧,以上内容一派胡言,各位看官就当看个热闹罢。

最后,

瑞雪兆丰年,祈愿威海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