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琅文学zilangwx.com

这些被废除爵位的诸侯的后裔除了有个刘姓子孙的名声之外,其他的生活上和普通百姓也没差到哪里去。

西汉末年的刘秀如此,东汉末年的刘备也是如此。

赵煦下意识的追问道:“先生,照你这么说,汉文帝之所以不执行推恩令是因为中央朝廷不足以碾压诸侯国了?”

任小天连连点头:“就是这么个道理。

其实推恩令从根上说并不是多么高明的计策。

从刘邦到吕后再到汉文帝,其实也都是在变相的推行推恩令。

刘邦把异姓王诸侯消灭,以刘姓王代替;

吕后则是挥舞着屠刀,把许多诸侯王都给灭了。

然而他们也不能把事情做的太绝,否则诸侯国联合起来足够推翻他们。

到了汉文帝时期,贾谊提出了着名的《治安策》。

其中有这么一句: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

这说的就是应该多分封诸侯,以此来削弱诸侯的实力。

这就是推恩令的雏形了。

那为什么刘恒没采纳贾谊的建议呢?

其主要原因就像赵煦说的那样,中央朝廷实力不足以碾压诸侯国。

汉文帝登基之初,大汉还没有从百废待兴的困境中走出。

若是这个时候和诸侯国开战,绝对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再者刘恒是外藩入京称帝,根基本来就不稳。

他的当务之急应该是稳定政局,将权力回收。

这个时候绝对不是削藩的好时机。

诸位想想,像刘襄这样铲平诸吕的诸侯王本来就对没坐上皇位心怀怨怼。

这个时候刘恒要是敢随意的削藩,他们立刻就能掀起大旗推翻刘恒。

且不说以中央朝廷的实力能不能和他们抗衡,朝中那些个元勋大臣也未必就甘心死保刘恒。

所以刘恒最后也没有采纳贾谊的建议,反而是休养生息、稳定朝堂、聚拢民心。

这么说吧,贾谊这个人十分有才华,许多想法也都是直指时局的矛盾。

然而他却生错了时候,以大汉当时的实力不足以践行他的建议。

如果把他换到汉武帝时期,那他的成就未必就比之后的晁错和主父偃差。”

刘彻深以为然的点了点头。

“当然了,刘恒虽然没有采纳贾谊的建议,但不代表就完全没有听进去。

只是当时的形势不适合他用任何激烈的方式进行削藩,他只能隐忍下来继续发展实力。

汉文帝十六年,刘襄的长子、齐文王刘则无嗣而亡,汉文帝果断出手将最大的诸侯国齐国一分为六。

后来又把刘长的三个儿子刘安、刘勃、刘赐分别封王,把另一个诸侯强国淮南国一分为三。

由此可见刘恒心里也是有削弱诸侯国想法的。

不过这种缓慢的执行效率以及愈发尖锐的皇权和王权的冲突并没有让这个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

反而是因为刘恒刻意的姑息政策,让以吴王刘濞为首的诸侯王迅速的发展。

直到汉景帝时爆发了七国之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