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琅文学zilangwx.com

当时他查资料差点吐血。

看的文献不知道有多少,主要关注了钢铁变化以及演变。

当时因为要查重的缘故,他只能先将文章熟读,不看文献,用自己的话再重新写出来。

因此,很多知识点其实他都是还记得的。

但像打谷机、风车、曲辕犁这种简单的东西都失败了几十次才成功,他并不觉得只掌控了理论知识的自己,在提炼铁矿石还有锻造钢铁一道上能一两次就成功。

当前任何铁具的损失率都很高,主要是铁的品质不行。

其次,因为铁在氧化不够完全的情况下生铁也会较多,后期锻造加大了难度和锻造的成本。

李昭翘着腿,回想着知识点。

炼铁始于春秋,那时是块炼铁,就是在较低的冶炼温度之下,将铁矿石从固态变成海绵铁,再经过锻造打成铁块。

块炼铁一般采用地炉、平地筑炉和竖炉这三种,能练出含炭量为2%的液态生铁,并铸成工具。

战国时期便已掌控了脱碳、热处理技术,也发明了韧性铸铁。

到了西汉,便出现了坩埚炼铁法,炼铁的竖炉规模进一步扩大,后世在郑州出土和发掘的遗址之中就有这种。

不仅如此,西汉还发明了炒钢法,利用生铁炒成成熟的铁或者钢。

与此同时,也还兴起了百炼钢技术。

到了东汉光武帝时期,发明了水利鼓风炉,也就是所谓的水排,这个可牛逼了,比欧洲早了1100多年。

汉代后,常用的就是灌钢法,在《北齐书.綦母怀文传》中称之为“宿钢”,也被后世称之为灌钢、团钢。

算是炼钢技术上的重大突破。

如今,铁的品质不够好,所以损耗就高,加上需求和使用频率高,所以消耗更甚。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如果李昭能够解决这个难题,后续很多麻烦都迎刃而解。

更重要的是,武国的武器或许也因此而进步。

李昭依稀记得,根据含碳量的不同,可以区分生铁和熟铁以及钢。

生铁的含碳量往往在2.11%-4.5%,而熟铁的含炭在0.0218%以下。

钢则是介于两者之间,0.0218%-2.11。

因此,李昭要解决的难点,就是如何将生铁提纯,或者在熟铁之中加入碳。

钢材才是最佳的选择。

钢铁的炼制一直都在进化,比如贝塞麦转炉炼钢法、西门子平炉炼钢法等,其生产过程基本类似。

都是将生铁融化为铁水,再往铁水之中加入物质,比如氧气、铁矿石,使其发生碳化反应。

从而降低铁水之中的含碳量,最后再提纯铁水灌入模具,冷却之后就成了钢。

李昭还在权衡,因为古代不比后时代,没有那么多工业化的高科技。

如果要选择多种手段去尝试,那么这个试验的周期会拉的很长。

而孟铁匠作为主要的负责人,就需要时刻盯着,直到这项技术成功,并且成形。

李昭立即召集人手,开始会议。

他虽然知道方法不假,但历史中的东西多为总结,过程是看不到的。

因此,照本宣科是没有用的。

真正要将这门技术运用并掌握其实很难。

孟铁匠没想到李昭这么快就想出了办法,看着李昭写出来的无数张纸他都惊呆了。

“殿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