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 (2 / 2)
紫琅文学zilangwx.com
****
小两口独自呆了一天,翌日一早就带着礼物回家了,正好韩姥姥一家和陈淑华一家都在,也算是三天回门的意思。
裴云圣和殷玉瑶去商店给每人买了一套成衣,这年代衣服都是宽宽松松的,只要按照身高买,基本上没什么问题。
收拾好衣服,小两口就带着一群人出门了。家里人多,晏明熙作为发小兼好友,都不用征询他意见,直接征用了他的人和车,负责拉着陈淑华一家外加陈秋丽。裴云圣借了堂哥裴云亭的车,和殷玉瑶一起拉着韩姥姥一家人,赵雅丽和赵爷爷则由裴政和、裴中华一起陪着转。
一群人直奔心中的圣地——天an门。
今天殷玉瑶只带了一卷彩色胶卷,其他的都是黑白的,像这种重要的地方,自然是用彩色胶卷,先每家拍一张,然后一人再拍一张,基本上一卷胶卷就用光了。
此时故宫已经开始对外售票参观了,五分钱一张票,裴云圣按照人头去买了票,领着一群人呼呼啦啦进了故宫。
此时春寒料峭,来故宫的人寥寥无几,空旷的太和殿前只有殷玉瑶一行人。
比起后世故宫人头攒动的样子,此时的故宫更贴近历史,虽然很多宫殿没有修葺,但对外开放的范围却比后世大了不少。
韩姥姥看着高大的宫殿,忍不住啧啧称奇:“原来这就是过去皇帝呆的地方啊,可了不得,谁能想到咱一个普通农民也能来皇帝家里溜达了。”
韩大舅眼睛都不够看了,伸脖子到大殿里瞅瞅,又抬头看穹顶上的花纹,看的直咂嘴:“这过去皇帝是会享受,连房顶都整的这么好看。”
此时宫殿还是能进去参观的,殷玉瑶把人叫进去拍照,又让裴云圣给自己拍了单独的照片。
偌大的故宫一群人足足逛了一上午还有好多地方没逛完,但是孩子们都累的受不住了,正好也到了吃饭的时间,裴云圣领着到了附近的全聚德,晏明熙已经早就去定好了两个大房间。
坐在舒服的椅子上,韩姥姥一边揉着腿一边忍不住念叨:“这皇帝家赶上我们整个公社大了,怪不得过去的人都想做皇帝呢。要我说做皇帝也没啥好的,这么大的院子,家里进个贼都不知道。”
一群人哈哈大笑,说话间,喷香的烤鸭片好了片端上来了,殷玉瑶夹了块鸭皮沾了点白糖递到韩姥姥勺子里,让她尝尝。
韩姥姥一口下去,眼前一亮,连连点头:“又酥又甜又香,真好吃。”
裴云圣特别有眼力价的已经给韩姥姥卷好了小饼递过去,韩姥姥连忙接过来尝了,咂了咂嘴:“又是另一个味道,也好吃。”
两个房间,每个房间片了三只烤鸭,免得大家吃的不过瘾,除此之外还有各种特色热炒。
韩姥姥拉了拉殷玉瑶:“这一桌得花十块钱吧?”
殷玉瑶抿嘴一笑,拿着卷好的烤鸭塞进韩姥姥嘴里:“姥姥,出来玩不要想着钱的事,你得记得吃了啥玩了啥,这样回了村里也好和人家说啊!”
韩姥姥琢磨了一下,点了点头:“说的对,我可得记住了,等回去我能讲两个月。如今别说村里,就是县里市里有几个老太太和我似的享这福啊,又坐过卧铺,还坐过小汽车,看过天AN门,又去了过去皇帝家串门,等我回去说了,他们得吓死。”
拍了拍殷玉瑶的手,韩姥姥感叹:“也就是我家玉瑶孝顺又有出息,姥姥也是沾了玉瑶的福,把这辈子没享过的福都享了一遍。”
殷玉瑶笑了:“姥姥,您使劲活着,等再过十年,我领你坐飞机去。”
“那可不敢想。”韩姥姥吓的直咂嘴:“我还能上天啊!”
***
等韩姥姥一群人逛完故宫天坛,爬了长城,看了颐和园后,返程的日子也到了。因为殷玉瑶给每个人买了新衣裳,韩姥姥不许她在花钱了,不过殷玉瑶还是找机会从博物馆里拿出来四个肘子十斤肉放在后院冻实诚,装在竹筐里,等着让韩大舅背回去。
这时候天气还没有回暖,火车上也不暖和,也不担心肉会化开,等回家够韩姥姥一家人吃一个月的了。
除此之外,殷玉瑶把博物馆里的票整理了一下,给了干妈陈淑华一家拿了两百斤的全国粮票,以及不少工业票、布票。给韩姥姥家一百斤全国粮票,日常的票也整理了不少,毕竟他们一家人是农民,是捞不着分票的,想买什么东西还得去换票,特别麻烦不说,还费东西。
除此之外,殷玉瑶又给每个孩子准备了一包大白兔和一包水果糖,韩姥姥、陈淑华每人两盒老北京的点心,男人们则一人两条烟。
当然最重要的是,这几天出去玩的照片殷玉瑶也都洗出来了,
每家都厚厚一摞,回去起码能装两个相册。
将人送上了火车,殷玉瑶和裴云圣又马不停蹄的去邮局往农场寄包裹,于燕秀和军嫂王迎春的包裹是单独的,两人的包裹里除了喜糖以外还有一封信,里面夹了一张殷玉瑶和裴云圣结婚是抓拍的彩色照片。
另外一大包里面装了五斤大白兔和二十斤水果糖,直接寄给农场的书记,让他一起给知青们分了。
半个月后,包裹跨过几个省到了农场,马书记用大喇叭播报了殷玉瑶和裴云圣结婚的喜讯,另外通知大家打饭的时候顺便领喜糖,每人一块大白兔,五块水果糖。
于燕秀领完糖吃了饭,急匆匆地抱着自己的小包裹到河边没人的地方拆开,里面除了一包大白兔一包水果糖外,还有几本书,以及一封信。
于燕秀拆开信封,从里面拿出信纸细细地读了起来,上面除了说结婚的事就是提醒于燕秀学习不要放弃,还有半年就要见曙光了。
摸着崭新的练习册,于燕秀目光坚定:“玉瑶姐,我们北京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