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7章 举荐人才 (2 / 2)
紫琅文学zilangwx.com
——要说你不知道民间的情况,那也不是,虽然大约没有亲眼见过,可是诸如杨嗣昌等人也不是没有在奏折中上报过相关景象……
在失望之余,朱元璋又深深觉得自己找到了大明走到这个地步的一个关键原因:“子孙教养不行,果然还是不行啊……”
那些权贵人家,子孙教养不行,就会走向没落;而王朝,王朝固然因为属于特殊情况,没落的速度会慢一些——不至于像是那些权贵人家一样三代就不行了,但是如果子孙教养一直不行下去,那同样也逃不了一个没落的结局。
子孙教养……朱由检能成这个样子,不正是证明了大明在子孙教养方面有很大问题吗?
还有那之前的朱由校、朱翊钧、朱厚熜……一个个的,全都有问题!
【而为了自己的计划能够更好推行,杨嗣昌还在用人方面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比如,他为了保证粮饷能够真的拿到手,于是干脆提议在户部增添一个侍郎职位,专门负责这个剿匪粮饷事宜。】
【再比如,他在奏折中表示,应当由两广总督熊文灿担任总理一职,因为“总理一官,与总督专任剿杀,须得饶有胆智,临机应变之才”,而这样的人才,非得是熊文灿不可。】
【只看这奏折中的话,貌似杨嗣昌对熊文灿非常了解、对他的能力和手段以及智谋也非常清楚、乃至于亲眼见过一般,但是事实上呢?杨嗣昌从来没有和熊文灿共事过,要说了解,其实也没那么了解。】
【所以,他为什么要极力推荐熊文灿?】
“因为他们有什么利益往来?或者是有什么姻亲或者其他的关系?”有人猜测。
这种情况,倒是也不是非常稀奇,反正那些官员们说是举荐人才,但是有不少真的举荐的时候都是举荐自己的姻亲故旧、同门同年之类的,或者是一些有不为人知的利益往来、或者即将有利益往来的人。
什么举荐贤能,真的不是为了自己的各种人脉关系、而是真的举荐一些和自己没有关系、只是很有才能的情况,不是没有,但是并不是很多。
“那什么官员还总是说什么举贤不避亲,虽然这话也其实有道理,但是要我说,这话大多数时候也就是成了他们的借口,遮羞布罢了!”有人恨恨道。
虽然这个观点带有非常浓重的个人情感色彩,但是这种情况确实也有不少,因此周围人多是赞同,并没有其他意见。
“但是要是姻亲故旧的话,那总也该对这熊文灿有点了解吧?”一个人思考过后,觉得应该可以刨除掉姻亲故旧这个可能。
这倒确实如此。
众人一想,是这个理没错,如果是姻亲故旧,那么不管如何,总也该多少有几分了解——关系亲近的了解的多一点,关系疏远的了解的少一点;但不论如何,总还是有点了解的,哪怕只是通过寥寥几封书信。
但是杨嗣昌如果真的对熊文灿不怎么了解,那应该双方就不是什么姻亲故旧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