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章 初遇潮汕人 (2 / 2)
紫琅文学zilangwx.com
刺激许大马棒倒是没啥,只怕许嫣信以为真,非得要来个假戏真做的话,那可就麻烦了!
所以韩晓康只是隔空回了一句,“生产队得给我记30个工分,别忘了哈!”
然后便离开了。
今天晚上没地方住,所以韩晓康只能去车站招待所凑合一晚上。
等来到招待所,昏暗的值班室里点着一盏马灯,值班那位中年妇女正在忙着纳鞋底。
“同志,麻烦你给我开个房间。”韩晓康敲了敲值班室窗口上的木板,“不知道都有些什么样的房间呢?”
“有大通铺,1毛9一晚上,被子褥子另外加1毛2。有四人间,2毛5,被子和褥子的价钱是一样的。”
中年妇女放下手中针线,“同志你准备开哪种?”
没有单人间、双人间?
韩晓康只得选择四人间。
“介绍信呢?”
中年妇女伸手要证件,“或者是工作证都行。”
韩晓康掏出自己的《狩猎证》递过去。
“原来是本地人啊?”
中年妇女把证件递回来,“那就不用看证件,什么介绍信了,四人间2毛5,被褥要不要?”
在这个时期,很多人出门住宿都自己背着一个铺盖卷。
尤其是那些那煤炭卖的苦力人、或者是山里出来、打算卖点山货药材的那些山民,他们都会自己带着被子来投宿。
所以招待所才会有“要不要被褥”这一说。
等到开好票交完住宿费、被褥钱,韩晓康又交了2块钱的押金。
那位中年妇女才提着一大串钥匙,叮叮当当的上楼开门。
刚刚走到房间门口,中年妇女随手敲一敲,“在里面已经有顾客住下了,你自己进去吧!桌子上有暖水瓶,如果需要打开水的话,另外加3分钱。”
害得韩晓康又赶紧给对方补了3分钱,这才算完。
没办法的,这种招待所是车站里的职工家属在负责管理。
小小一个振兴区,车站规模很小,简直就是小的可怜,一天就2趟发往县城班车,车站也只有3名在编职工。
而这些职工的家属们又不愿意在农村里种地,所以他们就会跑到车站里来,一家人住在职工宿舍里。
平时就靠着给车站打扫卫生,在班车停靠的时候卖点小零食,像炒花生、瓜子之类的。
晚上还得去给车站的招待所值班,顺带遇到那些需要打开水、或者是吃饭的旅客。
替他们提供一些额外的服务,以赚取差价、用来补贴生活。
让韩晓康推门而入,却发现脏兮兮的屋子里,另外只住着一个人,连同自己才两个。
“咦?小同志,是你啊?”
一股广味儿普通话传来,“怎么,我看你背兜里的蛇皮还没卖掉?”
循着声音看过去,原来对方却是中午在收购站门口,遇到的那位外地汉子。
韩晓康朝着他微微一笑,“是啊,收购站给的价钱实在是太低了,我不太想卖。”
“那小兄弟,你就卖给我呗。”
汉子很热心,过来帮着把背篼卸下来,伸手抓起那张蟒蛇皮,双眼在煤油灯下放出一股兴奋无比的光芒,“好皮!品相完好,上面没有窟窿、蛇皮剥的也完整...好东西啊!”
韩晓康没理会他,而是拿起暖水瓶,准备去打水洗脚洗脸。
“怎么,小兄弟你不相信我是诚心实意,想收购你这张蟒蛇皮?”
汉子仔细把蛇皮卷好,轻轻放进背篓,随后转身从他的床底下扯出一个麻袋打开给韩晓康看,“小兄弟你看看,这几天,我已经收了7,8张蛇皮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见韩晓康依旧没有吭声。
汉子放下麻袋,又从上衣口袋里掏出一纸证明。
《证明》
为了支援我国民族乐器建设事业,大力发展民乐,兹有我厂采购员黄文龙同志,前来巴蜀省盐都地区,负责收集蛇皮、鱼鳔胶、紫檀、红木、桐木等乐器制作原材料。
恳请相关单位,给予黄文龙同志大力支持为感。
落款是汕尾荣光民族乐器厂。
韩晓康看完,没提及卖蟒蛇皮的事,而是问对方,“黄文龙同志是吧,我想请问一下,你们老家有海带吗?”
那人一愣,随后点点头,“有啊,从去年开始,我们那边也在开始组织海产品养殖、捕捞专业生产队,进行海带的人工养殖试点,据说效果还挺不错的。”
我国养殖海带历史悠久,但你却一直没有形成规模。
直到57年国家水产部,确认了“海带施肥养殖法”之后,才开始在沿海地区进行海带养殖试点。
随着“黄官一号”海带诞生,这才结束了外国对天朝的“碘”封锁。
在这个时期,我们国家缺碘缺的有多严重呢?当时碘缺乏到什么程度,连战场上需要的碘酒里边的碘都没有!
全得从小本子那边进口。
”消灭大脖子病,消灭碘缺乏疾病,是国家对人民健康提出的庄严承诺。
解除碘封锁,掌握制碘主动权,是国家对国防安全提出的部署要求。
当时,天朝唯一的碘资源就是海带。但海带含碘量仅有0.5%,要从0.5%的含量里提取出一公斤碘非常不容易。
韩晓康倒不是想办化工厂,从海带里面提取碘元素。
仅仅只是想通过倒卖一些海带、赚点小钱,与此同时还能解决巴蜀地区,已经越来越多的“大脖子病”这个顽疾。
这绝对是属于一笔双赢的买卖,既能造福桑梓,自己还能赚点生活费,挺好。
至于说,怎么才能取得倒卖海带的资质?
慢慢想办法呗!要搞定一个区供销社,难度倒不是特别的大,只要去用心运作一阵子,韩晓康相信,自己还是能把“振兴区供销社”给拿下的。
听到对方说他们家乡有海带,韩晓康顿时来了兴趣,“黄同志,你那边能搞到海带吗?”
“难。”
黄文龙摇摇头,“据说在汕头汕尾,有专门的海产品收购站,海产品种植专业生产队,所种出来的东西,必须定点定量的卖给他们,私人是不允许涉足这些行业的。”
难?
听对方这么一说,韩晓康知道了:要想收购海带只是难度比较高,而不是绝无可能。
要知道,头脑最为灵活的潮汕人,只要他们愿意,天底下就没有他们不敢去做、就没有他们做不成的生意!
捞偏门要说哪家强?
潮汕人自称第二,谁敢说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