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琅文学zilangwx.com

因为德军自己没有性能相似的装备。

被缴获的丑军武器上交集中后,卡宾枪总是最先被抢光。

而丑军最喜欢的则是德军手枪,每个人都会利用一切机会试图去缴获一把,留给自己作为战利品和纪念品收藏。

二战中丑军的轻武器整体上是过盈配备的,没有使用敌人武器的必要,而且纪律上也不鼓励随意使用非制式武器进行战斗。

从战斗表现上说,半自动步枪>栓动步枪是毋庸置疑的。

但是加兰德步枪的优势不足以同德军班级的MG34/42机枪相匹敌。

在排以下的战斗中,丑军往往处于下风。

在必要时加兰德步枪在极短时间下的爆发射速非常可观,远胜于栓动步枪;

但是在持续射速上优势没有那么突出,没有重枪管和有效的散热手段,步枪持续射击的速率一般都不超过15发每分钟。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另外,很多人认为射速较快的加兰德更适合作为近距离战斗的武器,这一点当然有道理,但是实战中也没有想象得那么明显——像丑军之前的步枪一样,加兰德步枪硕大沉重,而且重心更靠前,还使用了非常小的觇孔,.30-06口径的后坐也十分巨大。

在极近距离的遭遇中加兰德经常被抱怨不够灵活,不一定保证能抢先开火和及时补射。

况且抵近到30米以内不管是丑国人还是德国人,肯定都是先把手榴弹甩过去。运气和士气往往会比手榴弹先耗光。

假如只说到这里,好像加兰德对栓动步枪没有形成什么代差,然而恰恰相反,对于一般射手(经过基本训练的步枪兵)来说,半自动的优势是巨大的,在实际战斗中远远不光体现在射速方面上:

首先,半自动步枪极大的提高了射手的自信,间接提高射击精度。

因为意识到即使射失也能够马上补射,使用半自动射手能够更从容果断地开火。

而栓动射手面对有挑战的目标则更容易犹豫紧张,受心理原因而恶性循环;

其次,半自动步枪提供更连贯的瞄准图像和态势感知。

半自动射手在射击后不需要低头或分心操作枪机,可以更有效的观察射击结果和跟踪目标,也便于为射击进行修正和留意其他目标。

而且由于每次射击后能更快地待发,半自动步枪也容易捕捉到更短的射击窗口;

其三,半自动步枪射击动作简单,射手在火力下更不容易被压制打断。

半自动只需要完成“瞄准-射击”的简单循环,仅仅机械性地扣动扳机就可以保持射击(实际上在有明确目标且极度紧张的情况下,比起低头躲避,射手有时反而会由于条件反射和隧道视野,下意识地继续射击直到余弹打空)。

与之相比,栓动步枪需要有意识的上膛动作,更容易在停顿时放弃射击,其上膛动作也会因为慌张变形。

不仅在真枪实弹的战斗中,在有时间压力下的比赛表现也是如此。

即使是同样的射弹总数,栓动的命中率往往反而还不如半自动,尤其是距离越远的情况下,栓动的表现反而更糟糕。

另外,因为射击简单不需要手动上膛,加兰德有更实用的行进间射击能力。

“Marching Fire”是二站中丑军曾大量实践过的战术。

至于加兰德漏夹弹出时的“叮”声,早已经是陈年旧月的烂梗了。

和电影游戏中的配音不同,漏夹被顶出时的声音本身非常小,在枪声的掩盖下从几乎听不到,只有漏夹在硬质地面落地的声音才比较明显。

有一个实验,如果在听到漏夹落地后从手榴弹距离外对一个加兰德射手发起冲击,平均不到十步的时间,射手就能取出装具中的漏夹完成装填继续射击:

这个前提还是对付一个在硬水泥地上落单的丑军步枪手。

目前为止没有见过任何德军、日军或意军的第一手记录里有提到过针对加兰德漏夹响声的任何在战术上的应用。

与同时期的其他半自动步枪相比,加兰德的漏夹出厂预装不需压弹,作为耗材不忌遗失,装填快速简单,而且装弹量没有明显区别,是当时最实用的供弹方式。

言归正传,朱传仁强大的护卫队,还有强大的武器联络网令杨泰永产生了很大戒备。

当然,他也不担心朱传仁想揭竿起义,如果他想这么干,恐怕早就干了,何必等到现在还没有屯兵?

第二天早上起来,杨泰永吃完早饭后,又再次劝了一波,朱传仁的回答跟昨天一样,如果商业上需要他做什么,他绝对义不容辞,但其它的,那就得考虑考虑了。

朱传仁小狐狸一般的滑头做法令杨泰永抓不到头脑,有种无力感。

至于朱传仁为什么要时不时更新武器装备,一来这是他前辈子的爱好,这一世有机会,他当然要好好玩玩前世令他着迷的武器。

而且他一个小小的财阀,也只能玩玩轻武器,让他玩飞机大炮军舰啥的,没等买就得被人弄死。

不过他之前跟张胡子关系不错,在张胡子变成植物人之前,没少让他过重武器的瘾。

说到这儿,不得不再次夸一下张胡子,他主政东北期间,确实是给东北做出一定贡献的。

在很多人眼里,民国时期的军阀大多数都是落后的,可是当时的东北在张胡子的治理下,其它方面不敢说肯定强,但能保证军事实力其实是非常强大的。

说张作霖统治时期的军事实力强大并不是空口无凭,完全可以通过数据来说话。

张胡子时期的奉军鼎峰时期拥军50余万,辖7个集团军、3个海军舰队和5个空军航空队(当时华夏的海军和空军实力非常薄弱)。

张胡子的陆军士兵人手一支国内最先进的辽13式步枪,甚至有些甲种师的士兵拿着的还是捷克式ZH-29式半自动步枪,同时奉军每个甲种师都配置了一个炮兵营,拥有日38式75毫米野炮、日14式105毫米加农炮、日41式75毫米山炮等多种型号的火炮。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除此之外,当时的奉军还有着当时华夏都少有的重炮团,拥有辽14式和辽19式的重榴弹炮等重炮。

及数量不等的炮兵旅,每个旅大概有3个炮兵团,一个连大概有4门山炮亦或6门迫击炮。

并且奉军还拥有坦克部队,张胡子拥有36辆法制雷诺FT-17轻型坦克来撑排面。

张胡子,奉军的海军和空军实力都是全国最强的,当时民国大多数军阀部队都不能保证人手一杆枪,而张胡子的部队早已不再局限于拥有枪支。

强大的军事实力离不开军工企业的发展,当时东北地区拥有完备的军工体系,先后建立起奉天军械厂、东三省兵工厂、奉天粮秣厂、奉天被服厂、东北航空工厂、奉天迫击炮厂等军工企业。

当时东北地区的兵工厂也是全国最大的,无论是生产规模还是技术层面都要领先于其他地区。

在鼎盛时期,东三省的兵工厂可做到月产步枪4000余支、轻机枪40挺、重机枪100挺、迫击炮80门,年产野炮、山炮等各式火炮150门、炮弹20余万发,日产子弹达40万发。在民国时期东北地区就有如此恐怖的武器制造速度,实在是让人出乎意料。

除了陆军武器生产极其强大,当时东北地区还能够制造空军装备,要知道当时华夏的飞机大部分由外国引进,并且在维护维修方面的主导权都在外国人手中。

在张胡子的支持下,东北航空工厂得以建立起来。

飞机也就罢了,关键是坦克。

一站后,坦克的威力开始被人们重视,认为其是克服堑壕体系和实施进攻的最好武器,因而坦克得到迅速发展。

英德美等国在这一时期的坦克,通常重量为16.5—56吨,前甲板厚度为30—102毫米,速度为25—55公里/小时,最大行程为100—225公里,装备火炮1门、机枪1—2挺。其中德国的T-V(豹式)和TVT(虎式)坦克是世界上性能最好的坦克,远远超过了其它国家。

原来没有制造能力的苏俄,从1921年开始试制,1927年即开始装备部队,到1939年已可以生产性能较好的KB型坦克和T-34型坦克。

KB-1型坦克重47.5吨,前装甲厚度75—100毫米,最高时速35公里,最大行程420公里,装配火炮1门,机枪2挺。

此外,两栖坦克也在此时期出现,装甲运输车、装甲火车和装甲汽车也得到了较快发展。

张胡子麾下的雷诺FT-17就是朱传仁帮他弄得。

1917年4月,法军将领罗伯特-内维尔在指挥在贝里奥巴克的战斗中,法军手中的施耐德CA-1轻型突击坦克的薄弱的装甲,脆弱的防护和糟糕的机动性让其在战场上损失惨重。

于是,CA-1坦克的设计者埃斯蒂安上校转而开始全力支持研制一种技术上更为先进的坦克,随后这一任务被交给了雷诺汽车公司。

就这样,一种在历史长河中具有革命性的轻型坦克诞生了,这就是雷诺FT-17轻型坦克。

此前,雷诺汽车公司的老板路易斯-雷诺一直拒绝参与任何和坦克有关的生产项目,但随着同老友埃斯蒂安上校促膝长谈后,他意识到新式坦克将会比现有的CA-1及圣沙蒙坦克拥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于是雷诺转变了自己的想法并开始计划涉足这一颇具挑战性的领域。

按照设计,雷诺FT-17将大幅瘦身减重,行驶速度更快,机动性更好,对复杂地形的适应能力更强,同时为了批量生产将会适当降低生产及维护成本。

当时,由于英军在索姆河战役使用重型坦克投入作战并大获成功,法国人对于未来是要装备大量轻型坦克还是少量重型坦克这一抉择上依旧犹豫不决。

随后还是靠斯蒂安上校出马,在他不懈的奔走下,法国决定分别于1917年4月和6月两度同雷诺公司签订了FT-17坦克的大型生产订单,首批共计下线84辆,1918年3月正式装备法军,截止一战停战前,该型坦克共计生产了2697辆。

FT-17战斗全重为6.5吨,使用霍尔特轻型拖拉机为底盘,可以有效应对多种地形的考验,针对翻越堑壕的实际需求,FT-17还在坦克后部进行了加强。

该坦克比功率为5马力/吨,采用后置发动机布局,最高行驶时速为5英里(8公里)/小时。

作为世界上第一款采用旋转炮塔的坦克,FT-17的主武器为一门37mm火炮或一挺哈奇开斯机枪。

FT-17乘员2人,由驾驶员和车长/炮手组成,在实际驾驶过程中,由于坦克内部噪声嘈杂,两个人基本上无法做到用语言进行交流,因此车长往往会采用蹬踏背部,头部和肩膀的方式向驾驶员传递不同的命令。

尽管身形小巧武器装备较少,但是相较于那些动辄几十吨的重型钢铁巨兽,FT-17还是在战斗中有着出色的发挥。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一些FT-17跟随部队参与了基本上所有的西线的大小战役(约4356场),共有746辆FT-17被击毁。

除了法国外,远道而来参加一战的美军也装备了这些坦克,并在巴顿的麾下有过服役经历。

1940年,当德军入侵法国的时候,法军手中还装备有约1560辆FT-17,并随着法国的沦陷大部分被德军缴获,用来充当固定火力点或者后方城镇治安工作。

法国的“雷诺FT”是一站中数量最多、性能最好的坦克;

坦克的生产并没有因为战争的结束而停止,到了1921年已经生产了3728辆。

同时,法国军队也开始嫌弃雷诺FT坦克的机动性,因为在野外行进中最高时速只有12公里/小时,为了取代这种“破旧”的家伙雷诺重新设计了一种新型坦克称之为“雷诺NC坦克”。

雷诺FT坦克迅速老化已经让雷诺公司头疼不已,而新的财务创收也限制了他们的研发进度。

虽然雷诺公司的主要业务是汽车和卡车,但是在战争时期他们也获得了大量的军事订单收入,战争结束意味着订单减少,所以他们也不再把希望寄予那3940辆还未完成生产的雷诺FT坦克。

另一方面,世界上还有一部分国家正处于战争中,雷诺公司瞄准了商机希望把剩余的坦克转售给新的战争需求。

不过法国军方阻止了雷诺的出口意向,并嘱咐到:要么以更低的价格把剩余的坦克订单完成,要么继续研发更先进的坦克。

还有一个很致命的问题就是雷诺FT坦克的机动性能特别差;

在进行一些较大范围的移动时就得用卡车运输。

经过测试,雷诺FT坦克的发动机只要转速偏高就会过热,从而引发故障,因为该坦克采用的是半刚性悬挂,就算更换高功率的发动机也无济于事。

此外,雷诺FT坦克的履带可靠性极低,寿命只有150到200公里。而以上的种种问题也是雷诺公司研发新坦克的绊脚石。

原本朱传仁是想让张胡子买德国的A7V,毕竟是重型坦克,跟轻型坦克的战斗力不在一个水平线上。

但因为种种原因,一是价格,而是德国人事儿多,就没买成,朱传仁还耿耿于怀。

一站初期,德军在东西两线遭遇了英国、法国、俄国的装甲汽车,这才勉强在这个领域做了一些研究,而且基本上没有什么成果。

德国人对装甲战斗车辆的僵硬态度从骨子里就没有改变。

在这种充斥偏见的情况下,当英国的坦克于1916年9月15日出现在索姆河前线时,对德军造成的心理震慑是可想而知的。

其实与军方的冷漠态度不同,德国工程师们在履带式战斗车辆的开发方面一直没有放弃过努力。

1914年2月,德国陆军技术通信测试委员会就收到了弗里德里希.戈培尔博士的一个车型设计—尽管那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履带式车辆。

另一位工程师雨果.布雷默则比戈培尔更进一步,他在1916年10月试图为戴姆勒的一种汽车改装履带和负重轮,以使它具备在泥泞道路上行进的能力。

这辆样车同样送到了军方手里,而后者的态度同样似是而非。

现在,当英国坦克首次在战场上公开亮相并且痛击了德军步兵后,德国统帅部不得不改变态度,开始迫切的需求德国自己的坦克。

1916年10月30日,在弗雷德里希将军的主持下,一次联席会议在柏林召开,专题探讨在德国工业现状基础上尽快生产出“原创坦克”的可能性。

主持者称,这也将成为旨在实现军工业生产全面提速的“兴登堡计划”的最新部分。

但是在德国国民经济已经被战争全面拖累的情况下,德国工业家们已经没有多少兴趣开发新式武器了。

尽管军工企业反应冷淡,联席会议最后还是建立了所谓的“A7V委员会”。

而后来成为新式坦克名称的“A7V”是德语“第7交通处”的简写。

和英国的“tank”一样,这个也是为了迷惑敌人起的名称。

在把布雷默与戈培尔的设计从废纸篓里翻出来后,在摩托化车辆领域占据领先地位的戴姆勒公司终于同意加入A7V项目。

和英国人一样,德国设计者也打算从丑国的霍尔特履带式拖拉机入手;

在当时,这种拖拉机是最理想的坦克底盘了。

德国人无法直接从美国购买,于是从盟友奥匈帝国那里想办法搞到了一辆,由戴姆勒公司的设计师欧根.林克负责改进其悬挂系统以适应作战机器的需要。

1916年12月,A7V项目总负责人约瑟夫.沃尔默博士交出了第一张设计图。

他承认,与英国坦克相比,尽管A7V装有2台发动机而享有速度优势,但预计其越壕能力可能会稍逊一筹。

他接着表示,如果一切顺利的话,第一辆原型车有望在1917年5月完成。

此时的军方已经很是性急了,在试制工作还停留在纸面阶段的时候,他们就发出了100辆的订单。

然而,看起来颇为顺利的进展,在这时遇到了种种迟缓。

首先是来自同僚的竞争。

原来,就在第7运输处的项目上马之际,同属普鲁士战争办公室管辖的第2处也采取了同样的霍尔特拖拉机底盘,为步兵开发出了一种装甲运输车。

而且,第2处的动作很快,首次实车演示定于1917年3月举行。

这次展示的规格非常高,那些对“机械化”充满热情的高层人物都亲临现场。

然而不幸的是,在兴登堡元帅和鲁登道夫将军的注视下,这辆赶制出来的运输车表现出的通行能力十分糟糕—即使是在最小载荷的情况下。

这个不愉快的插曲戏剧性的降低了将军们对坦克的热情,鲁登道夫似乎轻易的忘记了自己曾说过的话:“运动迅速的坦克在有谷物的田野上增强着奇袭的效力。”

曾经流行于德军中的僵硬态度再一次占据了上风,A7V坦克的订单随之一下变成了10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