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吃不上饭了(1w) (2 / 2)
紫琅文学zilangwx.com
利润集中在少数人手里,工资分配在大多数人手里。
工资基本都花掉了,但利润大部分没有被花出去,势必造成这样的局面:商品售价>老板的消费+工人的消费。
商品不可能在这个体系内都卖出去。
卖不出去怎么办?老板的第一反应是减产避免亏损。
减产不是为了少造东西,而是为了少开工资。
工人没了工资自然就不买东西。
结果,从全社会来看,购买力减少的比例比商品减少的比例还高。
各行业的老板只能下意识地再裁员,再限产。
这样的恶性转下去,经济就崩溃了。
1929年的经济危机就是这个原理。
只要任何人立足于体系内解决问题,问题就绕不开。
当然了,这个问题在工业化之前并不严重。
没有工业化的年月,个人生产率很低,个人消费却有下限,总不能让人饿死。
所以,剩余产品再多也不是大事,在本土挖点金矿、打几仗就足够提供需求了。
19世纪初,工业革命完成,而且立刻和资本主义结合。
从此工人可以造出远超过自己基本需求的物资,人类开始不停的操心生产过剩——虽然很蛋疼。
1825年左右,英国爆发了第一次经济危机。
因为工厂纷纷减产关门,机器设备的价格跌到和废铁差不多。
不过这个时候英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工业国,竞争起来,其他欧洲国家不是对手,所以英国可以努力地对外扩展市场,通过对外倾销来解决问题。
所以危机一两年就过去,接下来又是十来年的繁荣。
等到1837年危机,事情就不一样了,不光英国学会了用机器生产,德国法国美国也照猫画虎地开始搞工业。
英国没法在老朋友身上找市场了,所以这次危机时间很长,持续了6年,各国的工业规模都缩减了一半以上。
经济缩减的趋势直到1843年才勉强恢复过来。
危机后面的繁荣年代仅仅持续了4年,1847年又爆发了一次危机。
1847年的危机非同一般,首先一个特征就是危机持续的时间已经比繁荣年代长了,这在社会心理上是个极大的打击——普通人觉得没盼头。
其次这次危机没有放过任何国家,只要已经进入资本主义的国家统统大崩盘大失业,机械、钢铁等新兴产业的规模压缩到原来的三分之一甚至更少。
最后是什么原因缓解了这场危机?
说起来,危机缓解的第一个原因其实很搞笑,那就是金矿。
1848年,旧金山发现金矿,1851年,墨尔本也发现金矿。
这两个地方当时都是山高皇帝远的无政府状态,而且金矿埋深不算太大,不用太大投资就能直接挖矿石。
甚至不打洞都能在河床里面淘金。
于是全世界的穷汉子蜂拥而入,希望能一夜翻身。
前者因此被华夏人称为“旧金山”,后者则是“新金山”。
美洲牛仔们有刀有枪,澳洲历来就是囚犯流放之地,居民凶悍无比,这样的地方,不管是先占矿脉的地主还是后来的财团,都没法把金矿变成少数人的财源,只能眼睁睁看着近百万好汉满地发财。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许多海船到了美洲和澳洲,夜里一半低薪水手逃下船去淘金,船长一觉醒来连船都开不走。
这种淘金潮对世界有什么好处?
没啥好处,黄金不能吃不能穿,从整个世界的角度来说,粮食没多一粒,棉纱没多一根,倒是少了成千上万的精壮人口搞生产,有害无益。
但是对淘金潮对资本主义的世界有啥好处?救命之恩。
资本主义缺的就是需求,而需求的来源就是消费者手里得有足够的货币。
在金本位时代,黄金就是购买力!
当然,根据前面说的消费递减原理,这些黄金要是集中在几个大矿主手里,那只是给富人的城堡里增加了金砖收藏,也增加不了多少购买力。
但偏偏,澳洲和美洲的金矿都在蛮荒之地,分散到了无数淘金者的身上,他们拿出来的黄金就是响当当的购买力。
这就好比上帝雇佣了这些人口,给整个资本主义注入硬通货,于是购销两旺,经济危机一下子就缓解了。
以天赐黄金的方式来缓解危机,听起来很美好,实际上是个很扯蛋的事情。
理由还是上面说的,黄金不能吃不能穿,反而要消耗劳动力,居然能缓解危机,促进繁荣。
这说明经济危机的问题根本不是物质,而是人类自己给自己找别扭,
黄金救世界,反映的是资本主义的荒谬性。
金矿救得了一时,救不得一世。慢慢地,浅层黄金开始减少,矿区也渐渐建立“秩序”,淘金变成了少数人发财,多数人卖苦力的采金。
这样的金矿即便还继续出产黄金,也不像当年那么有效了。
可工业能力翻了几番的资本主义还是需要外来的购买力,咋办?
其实世界上还有一个更大的金矿:东方。
大航海时代之后,欧洲人发现了美洲,那边文明程度低,采矿能力差,好多在欧亚大陆已经早就开尽的矿产还完全没动。
所以欧洲从美洲弄到了巨额黄金——用来买更多的华夏货。
到19世纪初工业革命爆发的时候,基本上欧洲从美洲弄到的以万吨计算的金银,大多数又流到了东方。
这些金银最终流入了华夏,让华夏同样资本主义化的工商业如虎添翼,继续在华夏的手工业和商业里流通。
这就是列强发动战争的本质,因为要打开华夏的进口市场,把这些钱赚出来,华夏掏出来的每一两银子都是给西方工业资本主义救命的购买力。
华夏和阿三这两个巨大的市场给西方世界又续了一百多年的命,把东方这两个大国的购买力续完之后,1929年也快了。
当然,从资本主义的角度说,资本家的利润不加入购买就不能平衡购买力。
资本家靠奢侈消费肯定是消费不了那么多的利润,但是资本家还可以投资。
所谓投资,就是资本家把积存的利润拿出来雇人、买东西,扩大生产能力,提高生产质量。
如果资本家乐意不存钱一心投资,那么经济危机也是可以缓解的。
但是,投资的目标不是投资,造更多的商品也不是目标,最终的目标是要牟利赚钱,也就是把商品卖出去。
所以,一旦有风吹草动,市场稍微萎缩一点,投资的倾向就会减弱。
投资减少了,工人的工资也会减少。
这是一个互相促进的过程,如果让经济部门自行决策的话,脆弱的平衡很容易瞬间转为雪崩。
事实上,从长期来看,投资是给资本家创造更强大的生产力,势必要造成更严重的过剩。
所以说,光是鼓励资本家投资还不能解决问题,必须有一个“不得不投资”的条件。
投资才能成为缓解经济危机的因素。
科技进步就是这么一个合适的条件。
一旦社会上出现了促进生产的新技术,所有资本家都担心别人先采用,自己被淘汰。
所以,不管有没有预期市场,都必须投资。
工业隔命不仅改造了生产,还给科研带来了标准化的实验条件。
所以19世纪是一个科技大进步的时代。
投入不大,进展明显。
以蒸汽机为代表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几十年,以内燃机和电力为代表的第二次工业隔命就开始萌芽了。
科技进步这根鞭子总是抽着资本家投资,所以供需总是平衡。
危机持续个一两年,新科技就能出来救驾。
可以随便淘金的金矿、工业化军队带来的新增富庶殖民地,连续科技进步带来的投资热潮。
这三个因素放在一起,就是资本主义从1848混到1914的原因。
1848年的危机因此拖了大半个世纪也没爆发。
但是资本主义的健康肤色下也有隐患——三个避免危机的因素都开始弱化。
首先说金矿,浅层金矿越采越少是必然的。
这也是新大陆才有这么多金矿的原因——旧大陆的已经采光了。
但是新大陆的浅层金矿也越来越少,帝国势力越来越强大,结果就是新发现的金矿大多被少数人霸住。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比如英国人为了南非金矿打布尔战争,出动了40万军队。
辛辛苦苦抢来的金矿怎能容你穷人乱挖?
结果必然是权贵跑马圈地,大资本投入昂贵的机器开采。
这样出来的黄金不像1848年淘金潮那样促进购买力,只能加剧社会的收入分化,金矿这一条不好用了。
殖民地增长也同样出了问题。
地球就那么大,不能隔几年就发现一个新大陆,更不能指望隔几年就征服一个华夏这种4亿人口的市场。
但工业化和剩余产品隔上几十年就翻一番,等到殖民地已经没有任何产业,等到过去几百年东方国家赚到的金银榨干,到哪去给资本主义找外部市场?
到了19世纪末,像样的殖民地都开发完了。
只有非洲内地还算空白。
但是非洲人口已经被黑奴贸易掠夺了不少,剩下的人口穷困分散,也没啥像样的购买力。
所以非洲是南极之外最后一块没瓜分的土地。
这样的土地,1870年后也被饥不择食的列强一举瓜分。
因为分的太快,所以好多签协议的人根本没时间去现场考察,也不知道要划分的地方是山是川,只能在地图上横平竖直的划线。
现在看世界地图,非洲的国界大多还是一条条的直线段相连,这就是那个时代的遗迹。
甚至原有的殖民地也撑不住了。
本来大清、奥斯曼、波斯、墨西哥这些国家已经习惯了当买办,当殖民列强代理人的职务,从殖民侵略之初的动荡中开始稳定下来。
结果到了1910年前后,挨个隔命,华夏赶走了皇上,土耳其把苏丹扔到笼子里当傀儡,波斯议会赶走了国王,就连一向乖巧的阿三都出现全国罢工游行。
隔命扎堆说明列强们已经榨干了殖民地,下一步咋办?
当然,还有技术进步带来的投资。
但科技增长也不再靠得住。前面说科技促进投资,这话有个隐含前提——科技本身不是投资。
否则市场稍微波动一下,投资意愿就下降,科技进步也放缓,自然就没法逼着资本持续把利润拿出来花,购买力缺口就回来了。
19世纪的科技门槛低,搞科技开发不咋费钱,几个爱好者直接攒个小作坊就能开工。
制造第一辆汽车的卡尔-本茨用媳妇的嫁妆和首饰就填上了开发汽车的成本;爱迪生当报务员,省吃俭用就能开发出第一项专利。
哪个时代都不缺技术宅男省吃俭用玩机器,既然开发工业技术花不了几个钱,宅男们玩的就上层次,19世纪的科技自然出现突破,逼着所有资本家努力投资,客观上补了购买力的缺口。
1900年前后,情况出现了变化。
已有的科技门类越来越多,科技开发成本打着滚地往上涨。
莱特兄弟虽然也是技术宅男,但人家也同时是自行车制造商,是非常有钱的工厂主,自己修了风洞来测试各种机翼,这才在1903年试飞了飞机。
马可尼虽然是自费开发无线电,但他母亲是英国贵族,老爸是超级大地产主。
他家有钱到什么程度?马可尼实验无线电,通讯距离好几公里,发报机和收报机还都在自家乡间别墅的地界上。
这样的富豪才玩得起科研,说明科研离个人越来越远了。
爱迪生年轻的时候单打独斗,发了财之后反而必须挂靠大财团,才能建立几百工程师协作的实验室,号称学霸。
他在门罗公园的实验室,一次火灾就损失4百万美元,折合后世相当于6亿美元。
这样的科研活动本身就是企业的超级投资行为。
个人的兴趣、技术不再起主导作用,企业的意愿才是科研突破的发动机。
20世纪后,科研也成了投资,企业投资之前就必须考虑能不能赚钱——要是没市场的话,高科技也一样赔钱。
所以,19世纪是科研突破推动投资,20世纪初的科研本身就是投资,自然也受市场需求压制。
科研,尤其是距离产品较远的基础科研也被卡死在市场不足的怪圈里。
一旦市场波动,也会和投资互相拖累着减速。
最后问题还是回到了消费不足,市场不足的死结上。
19世纪后期的资本主义三条腿走路,欣欣向荣,结果到20世纪,三条腿都残废了,经济危机还会远吗?
在经济危机彻底爆发之前,大家都拖着残废的腿,想去别的强国手里抢根拐棍——新增殖民地,好增加外部购买力,多混几年。
更直接一点的想法就是或者干脆灭了别的资本主义强国,以减少别人供给的方式来增加自己的市场。
这两个想法哪一条都意味着战争。
两条一起实施?1914年,世界大战开场。
第一次世界大站的过程不多说,只说结果。
从增加殖民地的角度来说,战败的德国交出了在非洲太平洋的一些穷乡僻壤。
从消灭工业的角度来说,法国北部和比利时被打成了废墟。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本来战胜国还想拆了德国的工业,又怕德国因此隔命,加入老毛子,因此没拆。
结果,世界上工业国一个都没少,市场还是那么多。
等到资本主义列强把大战损失的那点机器补回来,经济危机还是跑不了。
所以,1929年,世界大战结束才10年,真正的经济危机如约而至,破坏力强悍到世界大战都只是预演。
丑国的工业水平几个月就倒退到19世纪,银行业破产,410亿存款去挤兑60亿现金,总统开支票都兑不到纸币。
德国失业人口加半失业人口占了总数的2/3。
第一次世界大站期间,英国咬牙顶住了金本位,等到大萧条来也也得废除。
从1929年到1933年,全世界都以为资本主义要结束了。
课本上会告诉你,是罗丝拂把丑国拉出了经济危机的泥潭。
但怎么可能呢,全世界没有任何一个人有这个能力。
1929年经济危机真正的解药,是第二次世界大站。
战争,对于交战一方是残酷的,但是对于观战方却是幸福的。
经济危机归根到底是“供给和需求”的严重失衡,而战争是解决供需失衡的有效办法,战争产生源源不断的武器、弹药、车辆、药品等装备、人力、资金需求,更因为交战摧毁了供给能力,进一步放大。
从小本子侵略开始,第二次世界大站全面打响,欧洲、亚洲、非洲几乎所有国家全部卷入战争,仅有孤悬南美的丑国得以远离战争。
战争导致工业制成品需求快速增长,丑国过剩的生产能力迅速被消化,甚至供不应求,出口不断增加,就业持续回升,经济重回快速增长渠道,丑国进入历史上增长最快的时期。
第二次世界大站庞大的破坏力几乎摧毁了整个欧洲和亚洲,随着战争结束,海外需求迅速下降,丑国经济应声而落重回负增长。
为了避免出现新的经济危机,丑国开始实施马歇尔计划,帮助欧洲国家战后重建,而马歇尔计划提供的援助中的很大一部分,正是被欧洲人用来进口来自丑国的工业品和原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