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81章 两个老狐狸 (1 / 2)
紫琅文学zilangwx.com
德州农场的“地窝子经济学”如火如荼,为叶雨泽和杨革勇带来了惊人的现金流和广泛的社会关注度。
然而,在这片喧嚣之下,两人心中始终萦绕着更深远的图景。
他们的根,终究扎在那片需要更强韧作物、更多粮食的土地上。
“雨泽,德州这边算是稳了。可咱们那‘老本行’,是不是该动一动了?”
一天晚上,杨革勇看着财务报表,突然冒出一句。他口中的“老本行”,指的就是农业的根基——种子。
叶雨泽点点头,目光锐利:“哥,我也正琢磨这事。米国这边,不仅是消费市场,更是农业科技的巅峰。”
他们的生物技术、基因研究,走在了世界最前面。咱们守着宝山,不能只捡些旅游纪念品回去。”
“可这玩意儿……听说挺敏感,老米看得紧。”杨革勇压低声音。
“明着买技术、挖核心人物,肯定不行。”
叶雨泽嘴角勾起一丝狡黠的笑,“但我们可以‘借鸡生蛋’,‘暗度陈仓’。别忘了,咱们现在可是有‘完美马甲’的。”
两人的目光投向窗外灯火通明的地窝子体验区。
那熙熙攘攘、充满各种怪诞表演的旅游项目,正是他们最好的掩护。
谁能想到,这个看似只会搞“文化噱头”的农场,暗地里正将触角伸向美国农业科技的核心地带?
战略方向既定,行动立刻展开。叶雨泽和杨革勇做了明确分工:
叶雨泽:主攻“人才网络”与“前沿情报”。
凭借流利的英语、精明的商业头脑以及农场主身份带来的便利,他频繁出入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世界顶尖的农业和生物研究机构,以“学术交流”、“合作研究”、“投资考察”的名义,接触一线的科研人员。
杨革勇:主抓“基地建设”与“秘密试验”。他在加州农场深处,划出了一片戒备森严、对外宣称是“优化育种实验田”的区域。这里,才是他们事业真正的核心。
加州,不仅是科技硅谷,也是农业科技的“硅谷”。
叶雨泽如鱼得水,他利用旅游业务带来的丰厚利润,设立了数个不起眼的“研究基金”,以赞助科研项目的形式,合法地获取最新研究动向和部分公开数据。
他更像一个耐心的猎头,物色着那些有潜力、有抱负,但可能在主流体系内受限或寻求更大平台的华裔科学家,甚至是某些对现状不满、渴望将技术应用于更广阔天地的外国专家。
“数据矿工”丽莎·王:一位在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从事基因组数据分析的华裔博士后,才华横溢却因身份问题(H1-B签证)和职业天花板感到焦虑。
叶雨泽通过几次“偶然”的学术论坛结识她,欣赏其才华,并以其旗下“创新农业基金”的名义,为她提供了一个待遇优厚、研究方向自由的“顾问”职位,主要工作是“分析公开数据库,进行作物性状关联研究”。
丽莎感激涕零,却不知她整理分析的“非核心”数据,经过巧妙整合,正通过加密渠道源源不断地发往国内军垦种业。
“理想主义者”拉杰·帕特尔:一位印度裔的植物基因编辑专家,对大型农业公司垄断基因专利、抬高种子价格的行为深感不满。
叶雨泽与他大谈“技术普惠”、“为发展中国家开发低成本高效益作物”的理念,深深打动了拉杰。
叶雨泽以“中美农业技术交流中心”的名义(这个中心实际就设在农场秘密区域),邀请拉杰担任技术顾问,允许他在不违反其与原单位保密协议的前提下,进行一些“探索性”研究。
拉杰觉得自己找到了知己和实现理想的平台,工作热情极高。
“退休老匠人”汉斯·穆勒:一位从孟山都退休的汉斯国裔传统育种专家,一辈子都在跟玉米打交道。
杨革勇负责搞定他——方法很直接,经常提着啤酒去找老汉斯聊种地,对他那些看似“过时”的经验表现出极大的尊重,并允许他在农场的一块试验田里随意折腾他那些“老古董”品种。
老汉斯觉得遇到了知音,倾囊相授,他那些积攒了一辈子的、无法用数据完全表达的选种、育种“感觉”,成了军垦种业宝贵的经验财富。
就这样,一张由顶尖人才织就的情报与技术网络,在阳光加州的阴影下悄然铺开。
杨革勇负责的“秘密花园”更是煞费苦心。
那片区域外围是开放的“亲子采摘园”和“传统农具展览馆”,每天游客络绎不绝。
但穿过一道需要特定口令或指纹才能开启的、伪装成仓库大门的安检门,里面别有洞天。
组织培养室:伪装成“蘑菇种植工坊”。
一排排架子上,不是蘑菇,而是在无菌环境下进行离体培养的玉米、小麦幼苗,正在进行耐盐碱、抗病的早期筛选。
基因分析室:对外声称是“土壤成分检测中心”。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里面摆放着PCR仪、电泳槽等设备,由丽莎·王远程指导、几名精心挑选的、签了严格保密协议的华夏人员工操作,对从各地“交流”来的种质资源进行快速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人工气候室:看起来像大型的“花卉恒温棚”。
里面模拟着从干旱到湿润、从高温到低温的各种环境,考验着那些被编辑了基因或经过特殊选育的作物品系。
最绝的是杨革勇的“土法子保密措施”。
他让工人在所有秘密实验室的墙壁里夹层铺设了金属网,有效屏蔽了外部探测信号。
所有实验废料,都混入普通生活垃圾或农场肥料中处理掉。
研究人员进出都乘坐没有任何标识的车辆,经由不同的路线绕行。
他甚至养了几条经过训练的德国牧羊犬,不是用来咬人,而是它们的嗅觉能异常灵敏,可以嗅出特定化学试剂或电子设备的气息,用于反侦察。
“咱们这地方,看起来就是个土掉渣的农场,谁特么能想到底下在搞基因编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