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琅文学zilangwx.com

正午时分,阳光透过云层,洒在长安城每个角落。

甘泉宫正殿,此时却被凝重哀伤的氛围笼罩。

甘泉宫内外,素幡飘舞,白绫缠绕着宫殿的每一处檐角,宫门前的铜狮,威严庄重的静静蹲伏着。

宫殿之内,汉武帝的梓宫停放于大殿中央,四周烛光摇曳,光影在墙壁上晃动。

殿内香烟袅袅升腾,萦绕着灵柩,弥漫每一寸空间。

太子刘据身着素白的丧服,头戴孝冠,面容多少带些憔悴,眼中多少有沉痛与不舍,步伐沉重而缓慢地走向先帝的灵柩。

往昔与汉武帝相处的画面如走马灯般在脑海中闪现。

他记得汉武帝那威严的眼神中偶尔流露出的慈爱,记得汉武帝在朝堂之上纵横捭阖、掌控全局的英姿,也记得父子俩在书房中探讨国策时父皇的殷切期望。

而如今,这一切都化作了眼前这冰冷的灵柩,宣告着一个时代的终结。

“父皇啊!”刘据悲恸地呼喊,声音颤抖:“您一生文治武功,威震四海,使我大汉扬眉吐气。”

“儿臣自幼追随着您的脚步,学习治国之道,本想在您的庇佑下继续成长,为您分忧解难,可如今您却骤然离去,留下这万里江山,儿臣怎能不肝肠寸断!”

他伏地痛哭,身体因悲痛而剧烈颤抖。

周围曾跟随汉武帝的近臣、侍从和宫女们也纷纷垂泪,抽泣声交织在一起。

司礼官缓缓走向前,朗声道:“今大行皇帝龙御归天,然国不可一日无主。”

“有幸得上天垂怜,列祖列宗庇佑,皇太子刘据仁孝聪慧,德厚流光,当继大统,承继宗庙社稷之重任。”

“今良辰已至,吉时来临,恭请皇太子殿下登基即位!”

新的大汉,新的时代,开启了!

刘据在众人的搀扶下,缓缓起身,然后在众人的簇拥下,他一步一步走向那象征着至高无上权力的龙椅。

当新帝刘据坐上龙椅后,司礼官会接着高声唱喏:

“皇太子殿下即皇帝位,礼成!新帝登基,上应天命,下顺民心。”

“愿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百官朝拜!”

紧接着,文武百官纷纷整齐跪地,动作整齐划一,齐声高呼:“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刘据俯视着脚下的群臣,从这一刻起,自己将接过汉武帝手中的重担,引领大汉走向全新的未来。

“朕今日继承大统,实乃父皇之遗命,万民之期盼。”

刘据的声音坚定有力,响彻整个大殿:“父皇一生殚精竭虑,为我大汉奠定了万世不朽之基。”

随后他拿出诏书,坚定有力道:“朕决定以‘乾元’为年号,将护佑我大汉子民,福泽绵延,再开盛世!”

群臣皆伏地高呼:“陛下圣明!乾元伊始,大汉永昌!”

随即,刘据再次朗声道:“纵观父皇的一生,他雄才大略,文治武功皆有不凡成就。他开疆拓土,扬我大汉之威;推行儒术,兴我华夏之礼,开创大汉盛世。”

“朕今日追谥父皇为孝武皇帝,愿父皇在天之灵,继续庇佑我大汉江山永固!”

刘据继位登基的消息,如春日惊雷,传遍了大汉王朝的每一寸土地。

长安城内,大街小巷,百姓们奔走相告。

长安晨报以头版头条刊载了新帝登基的喜讯,版面庄重盛大的纸张上,详细记录着登基大典的盛况。

“新帝登基,这是我大汉之福啊!”“

“听闻太子殿下仁厚善良,心系百姓,日后定能让咱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先帝威服四海,新帝刚刚登基,怕是风云再起啊。”

“齐王党羽尚未清除,诸侯王也是虎视眈眈。”

“不知道新帝能否过了这道坎啊!”

“……”

翌日。

祭天仪式结束后,刘据身披龙袍,头戴旒冕,身姿挺拔地端坐在御辇之上,缓缓返回皇宫大殿。

未央宫,宣室殿。

气氛庄重,文武百官早已整齐排列,身着朝服,神色恭敬肃穆。

刘据缓步下御辇,走上台阶,然后一甩龙袍,转身在龙椅上坐定,目光威严的看着众公卿。

文武百官的有敬畏、有期待、有忠诚,还有对新帝登基后的政局走向抱有疑虑。

刘据坚定的说道:“朕既承天命,当为大汉之兴盛,为万民之福祉,竭尽心力!”

众人再次高呼皇帝圣明。

刘据深知这些繁文缛节不过是走个过场罢了。

他轻轻拂手,面色一转,沉声道:“齐王谋反已被平定,刘屈髦当场伏诛,朕是时候要算一笔账了。”

刘据对新上任的御史大夫张汤道:“固君,取消齐王封国,其名下食邑尽数收回,所有财产皆充入国库。对其进行全国通缉,有提供线索者,必有重赏。”

”至于他的直系亲属,无论男女老幼,皆贬为庶人,关禁在新设立的宗人府内,非朕亲自允许,不得外出。”

张汤沉声道:“陛下,臣觉得您太过仁慈,应将他们流放岭南烟瘴之地,永生不得回中原。”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刘据摆了摆手,继续说道:“至于刘屈氂,家中老幼也一概关押宗人府,将其宅邸查抄,所有参与谋反的幕僚、门客、家奴,一个都不许放过,皆以同谋论处,斩首示众,曝尸三日,以儆效尤!”

此时有一位大臣朗声道:“陛下开恩,刘屈氂无论如何也是皇族宗亲,也仅仅是此次谋反案从犯,其家人和门客是无辜的啊。”

刘据瞥了一眼此人,看向张汤道:“张汤!”

张汤冷笑一声,道:“禀陛下,此人乃刘屈氂妻舅,齐王谋反时,钱财甲胄皆有资助,也同罪当诛。”

刘据冷哼了一声,沉声道:“羽林卫何在?“

”喏!”

只见数百羽林卫齐声应诺。

刘据威严道:“现在开始,清算朝堂上与齐王有勾结的逆臣贼子,立斩不赦!”

他话音刚落,便有人悲呼道:“陛下,您新登大宝,应大赦天下以求苍天保佑,而不是血溅朝堂,恐有不祥之兆啊。”

“暴君,暴君啊!”

羽林卫涌入殿内,张汤上前挨个点名,那些被点到名的大臣们,有的瞬间面如死灰,瘫倒在地;

有的则强装镇定,还在狡辩高呼着“冤枉”。

“陛下,臣只是曾与齐王有过公务往来,绝无谋反之心啊!”

刘据面无表情,张汤丝毫不为所动,每念出一个名字,羽林卫便上前将对应的大臣拖出队列。

随着一个个逆臣被拖走,朝堂上弥漫着血腥与恐惧的气息。

众公卿无不面带惶惶然之色,宣室殿内一片死寂。

刘据深吸一口气,缓缓说道:“朕并非喜好杀戮之人,但对于谋反叛逆之徒,绝不容情。”

“今日之事,是为了给天下一个交代,也是为了我大汉的江山社稷。朕将重新整顿朝纲,望诸位爱卿以此为戒,若再有二心,这便是下场!”

刘据见朝堂上的齐王党羽已经被肃清,转而道:”为确保我大汉江山永固,朕决定,即日起废除封国制,列位诸侯王即刻迁出封地,此后便长居宗人府,当个太平王爷吧。”

他语刚落,殿内顿时如炸开了锅一般。

一位曾深受封邑之利的老侯爷,颤抖地说道:“这封国制度乃祖宗之法,传承已久,怎能说废就废?我等家族世代受封,为大汉立下汗马功劳,如今这……这可如何是好?”

张汤上前,冷笑道:“楚王刘延寿,你仗着身为宗室,尽享荣华富贵,却不思报国恩,反而横祸乡里,欺压百姓。”

“还在封地内私自扩充军备,囤积粮草,召集江湖亡命之徒,训练死士,这些行径,桩桩件件皆有据可查,你还敢抵赖?”

“贬为庶民,永禁宗人府!”

刘据摆了摆手,继而沉声道:“废除封国之事,朕意已决,就这么办吧。”

众公卿慑于刚刚的血雨腥风,此时都在祈求不要牵连自身,哪里还敢反对?况且这也算刘据家事,顺其自然吧。

刘据转而又对田千秋道:“田相,开始公布新政吧。”

“新政?”

听到刘据开口,众公卿顿时又困惑不已,汉武帝时期可是开创了不少革新之举。

其实最重要的目的还是如何巩固统治,增加国库收入,然后集中全国之力抗击匈奴。

早些年因为文景二帝休养生息,国家尚且有些积蓄,再加上前线不断传来捷报,方才有之前的盛世。

但随着汉武帝近些年好大喜功,穷兵黩武,其实民众的已然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只是碍于汉武帝的高压统治,并没有暴露出来而已。

无论是大汉黔首,抑或是王公贵族,相较于之前,都不好过。

如今刘据提起新的改革措施,倒是勾起众人的好奇心来。

众公卿纷纷看向田千秋。

田千秋正了正衣冠,向前一步,高声道:“陛下圣明,决意消除盐铁官营之弊。”

石庆上前激动的说道:“陛下,取消盐铁官营,此举或许能使民间商业得以发展,但先帝在位时,连年征战,国库空虚,即将入不敷出,望陛下三思啊。”

他话音刚落,便有人上前劝谏。

作为盐铁官营的主持者,桑弘羊劝谏道:“陛下,自我朝推行盐铁官营以来,成效斐然。”

“盐铁之利,悉归国库,方使我朝有充足财赋,得以支撑边疆之征伐、水利之兴修、灾荒之赈济。”

“若此时废止此策,无异于自断臂膀,如何保我大汉之疆土安宁、百姓安居?”

桑弘羊的话,自然有说服力,众公卿无不赞同。

刘据静静的听众人讨论完,然后才缓缓说道:“宣苏武觐见。”

不多时,一袭布衣,面上还带着尘土的苏武阔步走进大殿,他跪地叩首,高声道:“陛下,草民有喜讯禀报!”

刘据微微前倾身子,问道:“苏爱卿,快快说来,是何喜讯?”

苏武面带兴奋的说道:“陛下,经过臣与诸多农户的不懈努力,已于上月种出土豆,今日地瓜已然试种成功!”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