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7章 叶老的弦论 (1 / 2)
紫琅文学zilangwx.com
从六百人到二十五万人,
顾然思考了很多方法,始终行不通。
因为一五二五期间,沙苏的工程师援助?
他摇了摇头,按照他了解到的历史,沙苏工程师赴华的时候,不是他们主动教学培养华夏人才,而是我们晚上学俄语,白天去跟着旁听。
这份被动的学习,培养不出来数十万的工程师队伍。
像技校实习那种模式?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这样类似填鸭式的培养,似乎是能培养出那么些工程师队伍出来的。
但这样的问题是,虽然能够在数量上达到,但实际上理论水平十分堪忧。
用来操作机器尚有余力,但用来推进核工业、导弹工业的庞大科研计算,根本无法做到。
两弹一星项目的完成,顾然将其描述为用手搓和用算盘计算,
但实际上想想,背后的问题很大。
因为在那庞大且繁琐的计算量之下,哪怕是用计算机,也避免不了犯错和失误,
而用算盘计算,
相当于把计算机的运行压力,分摊到了每一个人身上,
而彼时华夏戈壁滩上隐姓埋名的数万科学家,就像是计算机上一个又一个元器件。
任何一环的失误,都可能导致整个计算的满盘皆输。
所以,这就意味着,实际上那二十五万工程师队伍,并非鱼龙混杂滥竽充数,而是已经具有一定科研实力和数理基础的高级知识分子。
但问题在于,短短十年,
从六百到二十五万,
这怎么可能做到?
顾然竭尽思虑,始终想不到一个实现的办法。
基础数理,到积分、高等数学,核物理等知识的积累,作为义务教育普及之后的新世纪青年,顾然知道,这一路走来过五关斩六将有多难。
别说放在五六十年代,
就是放在二十一世纪,现代教育如此发达的当下,
想要达到可以直接参与核研究的水平,
恐怕也得从幼儿园开始补课,寒窗苦读十二年,然后大学进修四年。
甚至都得是其中的佼佼者,才能达到那个水平。
而回望七十年前,他们居然只用了十年。
顾然摇了摇头:“我很敬仰叶老,从丁院长、胡院长身上,说叶老桃李满天下,我也绝对认同,但是说叶老一人培养了二十五万名工程师人才储备,我想不明白。”
“在那个环境下,国人凝聚力高涨,有着极为集中的注意力和充沛的求知欲,我理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