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琅文学zilangwx.com

鲁青鲁都司一身戎装走出来,身后涌出几百盐兵,盐兵手持火把与腰刀往下面冲。

黄志恒惊了,可是看见是鲁青又愣了,道:“鲁都司,您这是何意?”

走私盐,虽然避过了朝廷统一的税,也是要给盐运使陆观澜、鲁青这帮人上供的。

走私盐,不都是按照你们的规矩在干吗?

你这是什么意思?

难道,是嫌交得少了?

鲁青一挥手,两岸上震耳欲聋的铜锣声。

埋伏在芦苇荡里面的的小船,也冲了出来,在二十艘盐船后面,截住了要逃跑的船。

“黄家私贩官盐,无法无天,鲁某人奉命缉拿,你等老老实实束手就擒,否则格杀勿论。”

盐兵向已经靠着岸上的两艘船涌上去,盐兵将黄志恒等人挟持住。

黄志恒等人不敢反抗,反抗官兵了,就等于要造反了。

盐兵还不停,继续潮水般涌向

黄志恒心里,是觉得还不到那个程度,自家姐夫是盐补司的副将赵忠全,从四品官员,等姐夫与父亲去找盐运使陆观澜谈谈,或许只是银子的问题。

双手被盐兵捆起来,押到岸上,黄志恒挣扎着喊道:“鲁大人,是不是有什么误会?我们是收到盐运使衙门给我们传的话,说今晚安全,才来的?”

这二十艘船,其实十几日前,已经到了几十里外了,只是听到韩王殿下在扬州查贪腐,与盐商,一直没敢运过来。

此时,鲁青身后走出一个身影,一位圆润白净的小胖子,约十七八岁,穿着杏黄色的绛纱袍,袍上绣着五爪龙纹,龙目微闭,嵌玉的腰带。

养尊处优的韩王,努力摆出天家的威仪,冷喝道:“好大的胆子,晚上走私盐,还敢说是盐运使让你们干的?这可要好好查一查?”

韩王身旁是贾环、曹竹斋、朱康、柳湘莲,还有八十名护卫。

马盛光带着一百名护卫,和五百盐兵,在黄家大宅附近候命。

秦遇也带着一百名护卫,在盐补司副将赵忠全的宅子旁候命。

这边只要抓住了这二十艘盐船,还有黄家的人,人赃并获,就会传令过去,马上抄家。

鲁青瞪着黄志恒,骂道:“混账东西,你们自己走私,还敢栽赃陷害盐运使?不要命了?”

黄志恒身后的盐兵,拿破布堵住他的嘴。

小胖子走到码头上,看着桌子上的两碟小菜,拿起酒壶闻了闻,有股酒酸味。

贾环伸手指了指哪个孙得禄,道:“你……过来。”

孙得禄胆怯的移步过来。

“这么晚,还有酒菜卖?”

孙得禄耷拉着脑袋,老实的回道:“就在前面,有几艘小渔船,有酒菜卖,热粥,瓜果,包子都有的,酸梅汁都有的。”

这附近都是旺铺与大仓库,对面是烟花柳巷,很多夜猫子晚上睡不着,找宵夜吃。

贾环从孙得禄手里没收了二两银子,往后丢给一名护卫,道:“去,买些酸梅汁,瓜果,热包子给殿下。”

贾环与曹竹斋劝韩王在家里等消息就行了,不用出来。

小胖子喜欢凑热闹,天黑就和贾环他们一起埋伏在仓库里面,一直等到半夜三更,都等饿了。

鲁青来到韩王身旁,躬身道:“殿下,人赃并获,人我是送去给巡盐御史衙门还是盐运使衙门?”

这是问韩王,人交给陆观澜,还是林如海审问?

朱康拿出小帕子,抹干净了一张椅子,请小胖子坐下。

小胖子摆摆手,道:“这些事,别问我,听我师弟的就行了。”

贾环对鲁青道:“一事不烦二主,人既然是你们抓的,就让你们审吧,我们殿下只有一个要求,涉案的人,必须审清楚。”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鲁青这才松了一口气,看来韩王府,也没打算查到他们身上,缴了黄家的势力,也够交差了。

反正是得罪人的事,让盐运使他们干,也无所谓,不用劳烦林如海了。

贾环问道:“这盐船,一艘能装多少斤盐?”

鲁青马上回道:“这盐船算是大的,能装三万斤至五万斤私盐。”

贾环点点头,心里在盘算着什么。

鲁青问道:“贾侍读,那这些私盐,如何处理?”

贾环瞪着鲁青,一副小气巴巴的样子,生怕他们要与韩王府分赃似的,道:“这些私盐,是我们殿下查获的,自然由我们殿下处置,我们殿下要运回京城。”

千里迢迢,运回京城?

鲁青笑着的讨好道:“贾侍读,拉这些盐回京城去?路途遥远,也挺费事的,我们将这些私盐补交足盐税,再将这些盐卖给盐商们,换成银票给韩王府,岂不轻松?”

贾环笑了,道:“没事,这些盐,我们打算禀报给朝廷之后,捐给大雍善堂,以后用得着。”

贾环低声问朱康道:“你这些日子收的礼物,要装多少船?”

这些日子,收的都是丝绸,玉器,茶叶各种名贵的礼物。

朱康看了看这些船,道:“这样的盐船,最少能装两艘。”

贾环向韩王禀报道:“殿下,咱们韩王府的买卖,越来越大了,正好缺一些船,咱们如果有自己的船,以后从京城运货下江南,就能省不少事了。”

小胖子眼睛一亮,一拍大腿,笑道:“师弟说得对,我们大雍善堂正需要这批盐,这二十艘盐船,咱们全都运回京城去。”

三个人商量事,也没避着鲁青,鲁青眼皮直跳,这韩王府的人真黑,原来是看上了这二十艘盐船。

鲁青低头走到旁边,不说话了。

贾环又道:“鲁大人,麻烦你手下的盐兵,将两艘盐船的盐,卸下来,运到巡盐御史衙门口,明日,我们殿下与林大人,要给扬州城的老百姓免费送盐。”

两船的私盐,大概能有八万斤,此时扬州城虽然繁荣,百姓只有二十万人口。

(明末清初,满清入侵,“扬州十日”,对扬州人口影响严重,康熙年间,才有十几万人,雍正期间到了二十多万人口,摊丁入亩政策后,乾隆后期,爆发性增长,到了两百万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