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敲门探路 (1 / 2)
紫琅文学zilangwx.com
王德海副处长办公室很安静,只有纸页翻动的轻响。陈志远和周正立在桌前,桌上摊着两套方案:《省级中试平台体系化建设方案(草案)》、《省应急转贷基金优化运行方案(草案)》。打印机油墨的味道还未散尽。
王德海先拿起中试平台那份。他看得仔细,手指在“分类分级建设”、“选址产业集聚区”、“成果转化利益分配机制”几行字下短暂停留。接着是应急转贷方案,目光在“统一线上服务平台”、“好企业名单制度”、“风险缓释资金”、“特定情形延长期限”这些核心条目上扫过。看到“风险缓释资金”时,他食指关节在那五个字上轻轻叩了两下,没说话。
大约二十分钟后,王德海放下稿子,端起茶杯抿了一口,视线掠过两人。
“调研底子打得不错,问题抓得准。”他开口,声音平直,“中试平台分类的思路可行。政府管基础共性,市场做专业个性,方向对。选址靠近产业区,有道理。利益分配是重点,科技厅必然关注。”
他转向应急转贷方案:“统一平台想法好,难度也最大。好企业名单是根本,标准得再实些,要能落地操作。快速通道的时限,别卡太死,留点余地。延长期限的限定情形要钉死,监管措施写具体,要有抓手。”他停顿一下,食指再次点了点那行字,“风险缓释资金……说法是比‘补偿’软和,里子没变。财政厅钱有福副处长那里,是块硬石头。”
王德海身体略向前倾:“框架没问题。几处措辞再打磨,更稳妥。涉及部门分工、钱从哪里来的地方,话别说满,留出商量空间。比如,政府主导的平台,写‘积极争取财政支持’比‘应由财政投入’合适。风险缓释资金,强调‘探索设立’、‘有条件试点’。”
陈志远立刻接话:“明白,王处。我们马上按您的意见调整,把表述弄得更扎实,更可操作。”
“嗯。”王德海提笔,在方案封面空白处写下“请按此思路深化修改,形成处室意见稿。王德海”,字迹稳当。“改好后,报张处审阅。然后,”他看向陈志远,“你俩分头,带修改稿去相关厅局做初步沟通,探探口风,听听反应。记住,是沟通,姿态放低,多听少讲,核心是摸清他们的关切点、可能存在的阻力。”
“好的,王处。”两人应下。
出了门,陈志远把签批过的中试平台草案递给周正:“你负责科技厅线,重点盯计划处李维处长和成果转化处吴启明处长,工信厅刘文杰科长那头也同步打个招呼。我去跑金融办、财政厅和银行担保那边。”他拍了下周正胳膊,“头回单独跑厅局沟通,稳住。耳朵竖起来,脑子记清楚,回来碰头。”
周正接过那叠纸,沉甸甸的压手。
下午,周正夹着修改后的方案先到省工信厅产业协调科。科长刘文杰四十出头,头发梳得服帖。
“小周,方案出来了?动作快。”刘文杰接过稿子,没寒暄,径直翻到选址和产业需求部分,快速浏览。“平台建在产业集聚区,这点我们厅双手赞成。”他指尖戳着方案里临港化工园、东湖生物医药谷的名字,“需求明摆着,放远了等于没建。分类思路也对。”他抬眼,话锋一转,“关键看科技厅那边能不能统一思想,别又搞平衡和稀泥。还有,钱,钱从哪出?科技厅基础研究处孙处长他们,可是常年喊穷的主。”
周正打开笔记本,快速记下:“明白,刘科。您的意见一定带到。”
离开工信厅,周正来到省科技厅。计划处处长李维办公室门开着条缝。周正敲了敲。
“进来。”李维的声音温和。
周正推门,李维正伏案写着材料,抬头看见他,脸上浮起职业化的微笑:“小周同志啊,调研报告这么快就形成方案了?效率很高,辛苦了。”
周正递上方案:“李处长,这是我们处关于中试平台建设的初步思考草案,张处请您先过目,提提宝贵意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