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蓝图之争 (1 / 2)
紫琅文学zilangwx.com
省发改委八楼,高技术产业处的灯常亮到深夜。空气里有咖啡的苦味和纸张油墨味。周正桌上,文件、标注过的打印稿、写满批注的笔记本堆得老高,几乎把他埋住。墙上白板贴满便利贴,勾出东海省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行动计划的初步框架。
时间在键盘声、电话声和讨论声里过得很快。刘启明、王莉、赵博、钱浩各干各的,像精密齿轮转得飞快。周正坐镇中间,要抓整体方向,还要啃最硬的骨头——产业安全治理框架和规划统稿。
秦筝发的资料很及时。那些不涉密的国际前沿技术分析、主要经济体AI安全监管动态,还有“韧性架构设计”的专业说法,帮周正建好了东海省的安全治理体系。他反复看,把能借鉴的想法放进规划草案,特别强调基础软硬件自主可控、数据安全分级保护、算法透明可解释、应对极端风险的应急机制这些关键处。
两周后的下午,高技术产业处会议室气氛凝重。规划草案初稿内部评审会正在开。王宏斌主任亲自来,省科技厅厅长刘志远、工信厅副厅长陈伟、财政厅一位副厅长等也被请来。
刘启明是主要执笔人,正汇报规划核心内容。讲到产业安全治理,提到“建覆盖AI全生命周期的安全风险监测与应急响应平台”和“推军地协同的智能安防技术标准体系”时,陈伟皱了皱眉。
汇报完,开始讨论。陈伟先开口,语气直接:“王主任,周处长,草案整体站位高,思路清。但安全治理这块,特别是监测响应平台和技术标准体系,我觉得步子有点大,要求太高。”
他顿了顿,看向周正:“周处长,我不是说安全不重要。但实际情况是,我们省内企业,就算是深蓝这样的头部,技术底子跟国际顶尖比还有差距。搞这么高标准、全覆盖的安全体系,投入太大,企业负担重。现在是产业爬坡的关键期,首要任务是扶企业做大、搞技术、占市场。安全这条线,能不能缓一缓,或者标准定低些?等产业成熟了,再慢慢收紧?”
陈伟的想法代表了一部分务实派:先发展,后治理。
会议室静下来,大家都看周正。王宏斌没说话,端起茶杯喝了一口。
周正迎着陈伟的目光,表情平静,语气却很坚定:“陈厅长的顾虑很实际,发展是硬道理。但正因为这样,安全底线从一开始就得筑牢。”
他站起来,走到白板前,拿起笔一边画一边说:“人工智能不是普通产业。它深入关键基础设施、社会治理、国防安全这些核心领域。一旦底层技术或应用有重大安全隐患,后果可能是颠覆性的,甚至之前的发展成果都会白费。”
他指着草案里安全治理的章节:“我们说的安全监测响应平台,不是一步到位搞成铜墙铁壁,是先建个基础框架。初期可以聚焦关键领域和重点企业,分级分类来。投入上,省里可以设专项资金引导,同时鼓励企业把安全投入算进研发成本,享受税收优惠。这本身也是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周正扫过在座的领导:“至于技术标准体系,特别是军地协同的部分,不是要企业马上达到军用级。是给个明确的、面向未来的方向。标准可以先试行,给企业明确的改进路径和时间表。这不仅能引导企业提升技术韧性,避免以后被‘卡脖子’,还能给东海的人工智能产业打上‘安全可信’的招牌,增强国内外市场的长期竞争力。这本身就是发展优势!”
他停了一下,声音沉稳有力:“安全和发展,不是只能选一个。没有安全的发展是空中楼阁,没有发展的安全是缘木求鱼。东海要建全国甚至全球有竞争力的人工智能高地,这个高地的地基必须扎实。不然,爬得越高,摔得越重。”
周正的话条理清、逻辑严,既有高度,又能操作。王宏斌微微点头。刘志远也说:“周处长的观点我赞同。科技发展,伦理和安全是前提。尤其是AI这种有高度自主性和潜在风险的领域,提前准备比出了问题再补救成本低得多。省里几家重点高校和研究院所在安全算法和测评方面有基础,可以加入平台建设。”
财政厅副厅长也表态:“要是平台建设能明确阶段性目标和投入产出比,省财政可以在专项资金上倾斜。”
陈伟见其他部门意见差不多统一,周正的方案也不是不切实际,就不再坚持,点头说:“周处长考虑得周全。既然有配套支持,又能引导产业升级,我没意见。关键是实施细则要把握好度。”
内部评审会达成共识,草案初稿通过。周正松了口气,这场发展理念的碰撞,让他更体会到新岗位的挑战——不光要懂技术、懂产业,还得在复杂的利益诉求和政策导向里找到平衡。
会后,周正带团队按评审意见改草案。三天后,一份更精炼、更易操作的草案,放到了省政府常务会议的汇报席上。
常务会议由省长李卫国主持,相关副省长、省政府秘书长和主要厅局负责人参加。气氛庄重。王宏斌代表发改委做总体汇报,周正负责讲具体内容。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周正站在汇报席前,清楚流畅地介绍规划的思路、目标、任务和保障措施。讲到安全治理部分,李卫国听得特别认真。
“安全是发展的生命线。”周正声音沉稳,“针对人工智能的新型风险,草案提出建‘四梁八柱’的安全治理体系。核心是靠东海人工智能研究院这些机构,联合重点企业,建省级人工智能安全监测与应急响应平台,能动态感知和快速处理高风险应用场景。同时,先探索建覆盖数据安全、算法透明、系统鲁棒性这些关键环节的技术标准体系,特别是推军民融合的智能安防技术规范,让产业走得稳、走得远……”
汇报完,开始讨论。多数领导认可规划。但说到安全平台建设和标准体系需要的省级财政预算时,常务副省长钱东升有不同意见。
钱东升管财政,向来务实,预算卡得严。他翻着预算表,眉头紧锁:“王主任,周处长,规划立意好,安全也重要。但这个安全监测平台,还有配套的标准研制推广,预算是不是太大了?特别是平台建设,一期就要这么多,后续运维费用也不低。现在省里财政不宽裕,很多民生项目要保障。这个投入,性价比怎么样?有没有更省钱的方案?”
钱东升的问题问到了点子上,会场气氛一下子有点僵。王宏斌看周正,让他回答。
周正早有准备。他调出PPT,展示几组数据和案例:“钱省长,各位领导,关于安全投入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我们做过详细测算和风险评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