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4章 (2 / 2)
紫琅文学zilangwx.com
将家人送走的老家伙们,马上进宫去见皇帝,让皇帝治张余年和朱参将的罪。
皇帝无可无不可,见王丞相和许尚书、刑部尚书等强烈要求诛张余年九族,将朱参将等涉事人员抄家,便下旨照办。
又有官员出列,参萧遥守不住城,也没有发急报回来,要求皇帝降罪于将军府。
皇帝瞬间沉下脸,冷冷地道:“众卿家的儿郎得知即将城破,迫不及待南下,而萧将军明知城难受,却还是坚决守城,以身殉国,谁才是有罪之人?难不成,打不过弃城逃跑,才算无罪么?”
这些老东西,都到这个田地了,还不忘互相倾轧,着实可恨!
那几个老大人脸上一热,但很快反驳:“萧将军便是无法守城,也能发急报南下,好叫京师提前做好准备!”
礼部尚书出列,冷笑一声问:“提前做好准备?是让诸位大人再次南逃么?还是让诸位大人先行将家眷送往南边?”
勤国公也冷笑一声道:“国难当头,王丞相和许尚书却一味倾轧,排除异己,又悄悄送走自己家里人,何其自私?这也就罢了,竟要问罪舍身守城以身殉国的萧将军,着实可恨!”
说到这里,上前一步对皇帝道,“皇上,臣参王丞相、许尚书等未经皇上允许,无故让朝廷命官离京!”
王丞相、许尚书几个虽然自己没有走,可是都让自己的兄弟儿子走了,他们的兄弟儿子,都是朝廷命官,按例,未经皇帝允许,是不能离京的。
皇帝听了这话,沉下脸:“好一个王丞相,好一个许尚书……”他的目光在涉事的官员脸上扫过,声音冷厉,“不愧是我大兴朝的肱骨之臣啊!”
王丞相和许尚书等涉事的官员忙跪下口呼冤枉,但是看向勤国公的目光却异常阴冷。
这个老东西,都这种时候了,还装什么清高自许?
他们就还不信了,勤国公没让家里的儿郎先行南下!
勤国公还真没有让家里人先行南下,因此追着王丞相等死命锤,一再请求皇帝降罪这两家。
礼部尚书也在旁添砖加瓦。
两人对王丞相和许尚书此时还不忘打击异己的行为感到愤怒,决定要咬下王丞相和许尚书几人的一块肉。
此时又有御史出列,逮着王丞相和许尚书等一顿喷。
其他小官想着,皇朝将来还不知在不在,可不怕得罪王丞相和许尚书了,也纷纷站出来讨伐王丞相和许尚书等人。
王丞相和许尚书等都跪着,听到那些小虾小米居然也敢出来参自己,气了个半死,很想给他们一个警告的眼神,可惜跪着,根本不好操作。
皇帝见百官都在弹劾王丞相和许尚书等,当即下旨,革除涉事官员的职务,永不录用!
礼部尚书、勤国公以及一众御史听到皇帝下达的圣旨,俱都心满意足,齐齐出列高呼“皇上英明”。
王丞相和许尚书等官员心里恨极,却不敢说什么,只能磕头谢恩。
从宫里出来,王丞相和许尚书等谁都没有说话,眼神偶尔撞在一起,都能看到彼此眼睛里的镇定。
皇帝下旨让他们家的子侄永不录用,的确很严重,可是,他们并没有太过慌张。
因为他们都知道,死守京城的皇上不大可能寿终正寝的,等皇上驾崩,下一任皇子即位,他们自然有办法帮自家子侄再谋一个职位。
至于新皇不可能推翻先皇的旨意,那根本不是事儿,先皇作为亡国之君,做下错误的决定,新皇英明,进行拨乱反正不是理所当然么?
暂且让皇上先得意那么一会儿,反正皇上距离驾崩的时间不长了,他们作为重臣,有义务让皇上含笑九泉。
起码走出不远,许尚书忽然开口:“王丞相,天气寒冷,不如喝一杯暖暖身子?”
王丞相听了,微微一笑:“这天时的确适合喝一杯。”
不远处的刑部尚书听见,忙也过来。
三人进了状元楼的包间坐下。
刑部尚书率先开口:“皇上年事已高,却执意守京城,我等身为臣子,着实担心啊!”
王丞相点头:“身为臣子,不管皇上做什么决定,我等自该听从。”
刑部尚书听了心里暗骂,听从的话,还会赶出让家里人偷偷南下的事?
许尚书含笑附和。
刑部尚书见了,便知道,虽然大家都让家人南下,又都被皇帝革了家中男儿的职位,但绝不可能合作的,最多只能互相试探,于是打起精神跟两人闲话起来。
勤国公悄悄给将军府传讯,将北边的消息告知。
老太君当即红了眼眶,又将消息告知家里其他妇孺。
满将军府的妇孺开始垂泪。
大太太哭红了眼:“我的阿遥还没出嫁呢,就这么去了,到了下面,岂不是要做孤魂野鬼?”
老太君拄着拐杖喝道:“说这些做什么?你好生照顾好煦儿他们,让他们以后撑起整个将军府!”
大太太听了,哭道:“我自然知道,可是阿遥去了,我心里难受,总得哭一哭罢。”说完不顾老太君,哭了起来。
这个柔弱的女人,失去了丈夫,失去了孩子,如今又失去了唯一的女儿,心里难受可想而知。
萧二姑娘红着眼睛从外面回来,去拜见了老太君和大太太,便回了自己的院子。
三姑娘四姑娘两个正在垂泪,见了二姑娘,便抹着眼泪问:“你可知道大姐姐出事了?”
二姑娘红了眼眶,哭道:“我知道了。”哭了好一会儿,又恼怒道,“赵大姑娘说是跟我投缘,要跟我说话,可实际上,是杨家的说客,特地约了我去,要我跟杨家人见面呢。”
三姑娘四姑娘听了都大怒:“她怎么敢?”又问,“那你见了杨家人了么?”
二姑娘点头,脸上的神色又是恼怒又是讥讽:
“见着了。我正不自在呢,想要转身就走,杨家姑娘死死拉住我。又坐了一阵,有人进来跟杨姑娘说了什么,杨家姑娘便马上翻脸,说大姐姐守不住城池,我们家要被问罪的。后来,赵大姑娘就说自己乏了,要送客。”
三姑娘难以置信:“她们怎地如此不要脸?”
四姑娘也一脸愤怒。
不过,两人很快又沮丧地抹起了眼泪:“便是如此,我们又有什么办法呢?”她们可没有大姐姐那样的勇气,敢跑去抽她们一顿鞭子。
二姑娘也黯然,半晌说道:“杨家和赵家,都不值得相交,以后不管他们用什么理由,我都绝不理会他们。”
三姑娘轻声说道:“我们家如今这样子,怕是再也收不到他们家的请帖了。”
第二天,百官上朝。
朝堂上空了好些位置,没有上朝的,都是被皇帝昨天革职的人。
曹公公高叫着“有事起奏,无事退朝”,声音比起平时,多了几分萧瑟。
百官也都懒洋洋的,拿出一些鸡毛蒜皮的事讨论。
正当此时,忽然有官员出列,请皇帝立太子。
此言一出,满朝皆惊,大家马上展开了讨论。
眼看着大家吵得差不多了,王丞相才出列:“北戎即将攻城,皇上年迈,若立下太子,可让太子为皇上分忧,也可以稳定民心,立太子,的确适合。”
许尚书也出列附和。
两人开口,跟两人一个派别的,纷纷站出来口若悬河地附和。
皇帝冷眼看着百官纷纷要求册立太子,一颗心拔凉拔凉的。
他如何不知,这些老东西是想万一自己驾崩了,他们可以拥立太子呢。
到时太子登基少不得要受这些老东西掣肘,只怕比他还不如。
皇帝不愿意马上立太子,因此看了一眼礼部尚书,道:“众卿都希望立太子,那么,众卿推一个人选出来罢?”
这话一出,百官沉默了片刻,纷纷开始站队,拥立自己派别的皇子。
“三殿下天资出众,礼贤下士,又有治国之才,臣推举三殿下!”
“大皇子为长子,在户部任职表现杰出……臣以为,该立大皇子为太子!”
“四皇子为皇后所出,乃嫡子,从古到今皆有嫡立嫡,且四皇子又天资聪颖,为政勤勉,臣以为,立四皇子为太子乃天命所归。”
“二皇子殿下去岁处理江南水患时,政务熟练,爱民如子,臣推举二皇子……”
皇帝坐在龙椅上,听着百官纷纷推举自己几个儿子,毫无掩饰,心中恼怒,可是却又无可奈何。
因为北戎即将打到京师了,他这个皇帝坐不久了,所以这些老东西连表面功夫都不想做了,恨不得马上推他们支持的皇子上位,取代他这个皇帝。
皇帝过去一直被百官掣肘着,做任何事都不能随心所欲,愤怒过不知多少次,可是他现在才发现,过去任何时候,都不及此刻这样愤怒和悲哀。
明明是九五之尊,却没有被百官放在眼内。
皇帝心里头涌上滔天的怒火,他很想站起来,命人将这些不把自己放在眼内的老匹夫拉出去斩了,让他们见识一下,什么叫天子之怒。
可是他不能,他还得仰仗这些老东西!
皇帝咬碎了一口银牙,越听越心惊。
虽然除了五皇子,其他皇子都有人推举,可是得到最多支持的,是三皇子和四皇子。
这两个儿子,平时一副温和有礼的模样,不想竟暗中拉拢了那么多老臣。
就连王丞相和许尚书这两个老匹夫,都分别被这两个儿子给拉拢了,真是好手段啊!
百官见皇帝不说话,以为他正在思量,吵得更激烈了。
皇帝看向王丞相:“王丞相,你认为老四适合么?”
王丞相出列,将觉得四皇子适合的理由陈述了一遍,这才道:“四皇子乃皇后所出,又天资聪明,礼贤下士。臣请立四皇子为太子。”
许尚书马上出列支持三皇子。
两人越吵越烈,吵到最后,都看向皇帝:“请皇上定夺!”语气带着几分逼迫,竟有让皇帝马上定下太子人选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