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琅文学zilangwx.com

“皇上还是应当忍一时之怒,先让大清强盛起来,将来废除这些条约也不过是皇上您一句话的事情罢了。”

杜兴国好说歹说,总算是让咸丰皇帝冷静下来。

“告诉奕山,这份条约必须拒绝!”

“大清可以让步,但绝对绝对不可能超过《南京条约》。”

“朕就不信,那俄罗斯人当真就会从万里之外的莫斯科调集大军前往新疆!”

说完,咸丰皇帝气愤地将这份奏章丢到了一旁。

第二份奏章,也没能让咸丰皇帝开心。

“河南捻匪肆虐?”

“捻”是淮北一带的方言,意思大致是“一股、一伙”的意思。

在鸦片战争之后,大清小农经济被摧毁,许多人衣食无着,很快变成了流民、灾民。

而朝廷方面的国库收入又因为各种不平等条约而锐减,根本就没有能力来对流民们进行赈济。

为了活下去,这些流民们自然而然地选择了落草为寇。

几乎就在太平天国起兵的同一时间,捻军起义也在安徽北部、河南南部、江苏北部、山东西南部一带爆发了。

来自安徽亳州的张洛行、龚得树等起事“结捻”,短短时间内就聚拢了数万流民,攻破河南永城。

随后,张洛行转战河南、安徽各地。

刚刚获得的这份奏折上,清楚写明了前不久发生的事情。

张洛行召集各地捻军,在亳州雉河集歃血为盟。

各地捻军大小首领公推张洛行为盟主,号称“沃王”,正式发动抗清起义,自称“十八铺聚义”。

捻军短短时间内,数量爆发式地增长,已经逼近了十万人大关。

论战斗力,捻军在清廷看来其实就是一股真正的“乱匪”,挥舞着锄头铲子的农民搞事罢了。

和太平天国相比,捻军的战斗力屁毛也不是。

但问题在于,捻军起义可是在中原地区爆发的!

中原,这可是华夏文明核心中的核心区域。

一旦捻军规模继续铺开,那大清朝就真的要完蛋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咸丰怎么敢不重视?

发泄式地怒骂了一通之后,咸丰看向杜兴国和几名军机大臣。

“眼下还有精兵强将能调集去剿灭捻匪的吗?”

众人顿时沉默。

精兵强将?

能打的,还能调动的,不都已经被赛尚阿调去了永安城吗?

杜兴国吞吞吐吐地解释完毕,咸丰皇帝也沉默了。

良久后,他开口道:

“让赛尚阿抓紧剿除永安乱匪,至于捻匪,责令各地总督、巡抚、提督务必择期剿除!”

捻军的事情也丢到一旁,咸丰皇帝感觉这地方上送过来的奏折是看不下去了。

破事简直多得烦人!

于是他干脆跳过了接下来一堆地方官的奏折,选择了一份京官的奏折来看。

北京城中风平浪静,你们这些京官总不可能给我找事了吧?

事实证明,咸丰皇帝显然是痴心妄想了。

这份来自京官的奏折,他越读脸色就越是铁青。

终于,咸丰皇帝忍无可忍,一巴掌将这份奏折拍在了桌子上。

“他娘的,这个曾国藩,都在和朕说些什么狗屁!”

杜兴国有些疑惑,拿起奏折一看,也愣住了。

过了好几秒钟,杜兴国也忍不住说了一句。

“这个曾国藩……”

疯了吧?

曾国藩说啥了?

骂人。

骂谁?

咸丰!

没错,曾国藩竟然在这篇奏折之中,直接将矛头指向了咸丰皇帝。

他认为,咸丰皇帝上任至今,虽然将穆彰阿等几名投降派首领罢退,但却并没有真正地追究责任,也没有将投降派连根拔起。

大清官场上贪污腐败成风的情况,咸丰皇帝也没有进行扭转。

国库的亏空,也不想办法弥补。

各地起义频繁,也不懂进行练兵。

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

登基快两年,啥也没干成!

这如何不让咸丰皇帝愤怒?

“朕这两年来呕心沥血,日以继夜地处理政务。”

“他一个小小侍郎,竟然说朕什么都没干?”

“朕要摘了他的顶戴,把他发配到新疆去戍边!”

咸丰皇帝极为罕见的大发雷霆。

哗啦啦,在场的几名大臣全部跪下了。

“皇上息怒!”

其他几名军机大臣也就说了这么一句,接着看戏,心中不乏幸灾乐祸。

曾国藩是投降派首领穆彰阿最欣赏的弟子之一,众人皆知。

穆彰阿倒台之后,曾国藩也是少数没有趁机落井下石之人。

再结合眼下这篇奏章,难说曾国藩是不是借着进谏的机会,帮恩师穆彰阿出气。

大家都不傻,谁也不会去接这个茬。

那可是会要命的!

只有季芝昌硬着头皮开口:

“皇上,您继位之后广开言路,为天下人所称赞。”

“若是曾国藩因言获罪,不免会让天下人灰心,还请皇上明鉴!”

杜兴国也回过神来,忙道:

“皇上,曾国藩此人是颇为清廉自持的,您就当他是个海瑞、魏征。”

“朝中有海瑞、魏征在堂,岂不是更显得皇上有容人之量?”

好说歹说,咸丰皇帝终于平息怒火,恨恨开口。

“这混账东西,朕以后再也不想看到他的折子!”

镜头一转,季芝昌坐在曾国藩家书房中,对着曾国藩苦笑道:

“曾大人,你也是,怎么就这么耿直!”

“皇上是个年轻人,你用词如此直接,他怎么能接受得了?”

曾国藩沉默片刻,开口道:

“若我前两份折子能被皇上采用,我也不必如此。”

“无非就是效仿海瑞罢了。”

季芝昌身体颤抖了一下,忙以前辈的身份教训道:

“曾大人,当海瑞有什么用?海瑞的下场如何,你又不是不知道!”

“况且,海瑞又能改变什么了?他什么也改变不了。”

“你若是当真想要为大清做一点事情,就更应该好好地经营自己,将来身居更高的位置,才有希望!”

曾国藩沉默良久,缓缓摇头。

“可我是汉人。”

汉人怎么可能和满人相提并论呢?

也只有杜兴国这种从咸丰皇帝幼年开始悉心教导的帝师,才能超越大清立国以来对汉人大臣的制度性封锁,获得影响国政大事的权力。

其他的汉人大臣,哪怕是当了尚书、大学士,进了军机处,又有什么鸟用?

国家大事,还不是皇帝和满、蒙大臣商量做决定,汉人大臣也就是一个负责执行的角色罢了。

季芝昌闻言也是默然,片刻后叹了一口气,拍了拍曾国藩的肩膀,然后离开。

【无论曾国藩初心如何,但他的先后三份奏折,的确是切中要害地指出了大清此时的诸多弊病。】

【更难得的是,曾国藩并非只会批评,还给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

【但咸丰皇帝所谓的“广开言路”,其实仅仅是面子工程罢了。】

【那些足够难听、足够一针见血,必须要通过大刀阔斧来进行改革的真话,并没有被这位年轻的皇帝真正接纳。】

【愿意说真话,办真事的曾国藩和其他人,也只能在一次次的失望后,最终选择沉默。】

【但沉默就有用了吗?】

【那些没有得到解决的内忧外患,只会愈演愈烈。】

【大清帝国的未来,正朝着坏的一面急速倾斜。】

看到这里,大隋世界中,隋文帝叹了一口气。

“看来,朕之前是选错的。”

“的确是应该用六皇子奕欣来当太子的。”

杨勇呃了一声,不是很能接受自家老爹的这番话。

杨勇的性格偏向守成,其实就是咸丰皇帝的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