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79章 国术到底应不应该传给外国人(三十三) (2 / 2)
紫琅文学zilangwx.com
1910年代起,镍币影院逐渐被规模更大、设施更豪华的影院取代 ,渐渐退出历史舞台。
这些豪华型影院,一家影院一块银幕,座位多达2000-5000个,被称为电影宫殿。
电影宫殿起源于1917年,巴拉班和卡茨公司成立的Central Park Theater,盈利后开始兼并大量影院。
1918年电影被漂亮国政府列为“基本工业”,大制片厂通过制片-发行-放映一体化垄断市场?。
1920年代确立制片人中心制,类型片流水线生产与明星制成为核心?。
1926年,被当时荷里活最大的制片商拉斯基公司(时为派拉蒙的母公司)收购,成立了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同时利润也最为丰厚的Publix连锁院线,形成覆盖整个漂亮国的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全国连锁院线。
随着Publix院线的形成,漂亮国院线市场迅速进入垄断化,制片商和院线放映商之间的结盟在20世纪40年代达到顶峰。
最终形成了五大电影公司(派拉蒙、洛伊(米高梅)、华纳、二十世纪福克斯和雷电华(RKO))对漂亮国放映市场的垄断。再联合组成了MPAA(漂亮国电影协会)这样的巨头协会。设立着名的海斯法典来约束影片内容,还通过对院线的垄断来抵制外国影片的放映。此外形成集制片、发行、放映于一体的垂直整合的垄断体系。
到了1945年,荷里活八大制片厂拥有了全国17%的电影院,控制了全国45%的拷贝租用收入。
1948 年,漂亮国最高法院裁定制片厂不得拥有影院,八大公司被迫剥离放映业务,利润暴跌 74%。
独立制片兴起,如联美公司通过《西区故事》(1961)成功转型。
到了1950年代,漂亮国家庭电视拥有率从1950年的9%飙升至1960年的90%,电视的基本普及导致周观影人次从9000万(1946年)暴跌至1700万(1971年),彻底改变了漂亮国的娱乐消费格局。
电影业被迫从"内容生产-发行-放映"的全产业链控制转向更灵活的商业模式。
内容上转向两种内容方向:一是强化视觉奇观的大制作(如《十诫》),二是探索黑色电影、心理惊悚片等更具艺术深度的叙事形式?。同时,电影公司开始涉足电视内容制作,华纳兄弟等企业通过为电视台供应节目实现产业链整合?。
技术上则开始创新,如宽银幕CinemaScope、Technicolor彩色技术、环绕立体声等,用于提升观影体验,与电视形成差异化竞争?。
1970年代后,好莱坞与电视业融合,电视成为电影宣传的重要渠道,影片预告通过电视触达更广泛受众。
电影版权销售至电视频道也开辟了新收入来源,这种共生关系最终催生了媒体集团化趋势?。
最后的结果是,电视并未"扼杀"电影,而是通过竞争促使电影重新定位其艺术与商业价值。
进入1990年代,金融资本深度介入荷里活的电影行业,如A?P银行早期支持制片厂融资?。
而此时荷里活的?工业化特征已经成熟,标准化流程(如剧本评估、分镜制作)、高科技应用(CGI、虚拟拍摄)与全球化发行网络形成?,标志着荷里活已经完成电影工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