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千六百零九章 顾正臣的封赏,毫无争议 (1 / 2)
紫琅文学zilangwx.com
早朝接午朝,廷议下来,北伐、南征军功评定的分歧基本消除,就连魏国公、曹国公、宋国公等人的军功,也定了重赏的基调。
具体是多重,这就需要五军都督府、兵部与皇帝拿捏了。
但有一个人的军功,还没商议——那就是镇国公顾正臣!
五军都督府就一个意见:顾正臣是无可争议的北伐第一功臣,当破格封赏。
具体怎么个破格封赏,五军都督府没说。
兵部也认可顾正臣的军功,毕竟没有他将第一阶段的北伐转为元廷南征,没有他以惊人的魄力布置山河口袋阵,没有他暗中调动、统筹京军、北平卫所军,想要如此漂亮地打败元廷主力、俘虏元大汗,几乎是不可能。
按部就班的北伐,大明想要打到捕鱼儿海去,首要先收拾纳哈出,然后征讨翁牛特、兀良哈等部落,再之后才能前往汗廷。
等这些路都打通时,元廷受惊必然迁移,大明想在茫茫草原上找到他们谈何容易。
徐达之所以能碰上移动中的汗廷,那还是他娘的脱因帖木儿出的天才主意,但凡汗廷向北迁移,扫一扫痕迹,大明就得扑空,拿不准他们到底是往哪里去了。
顾正臣的功劳最大,大家都认。
但是兵部的意见也很清楚,顾正臣的功劳当与其他国公一样,重赏即可。
就如同为国公,年俸并非一致。
魏国公徐达岁禄五千石,宋国公冯胜年禄却只有三千石。
皇帝重赏四国公,大可以将徐达的岁禄加到六千,将顾正臣的加到七千这般区别,没必要搞什么破格封赏。
不增岁禄也不打紧,多给点赏钱也行。
朱标看着群臣,心想:
因为高令时、耿炳文、蓝玉等人的功劳,这些人都争执了如此之多,那关于顾正臣的封赏,争论应该更大。
汤和、邓愈也是如此想法。
毕竟顾正臣这次的表现很是出彩,是朝廷消灭元廷的最大功臣,俘虏了大量元军,活捉了买的里八剌,还找回了传国玉玺,不耗多少国库,征调百万服徭役,助力东北大开发,夯实大明草原根基……
莫要忘记,他还有占城军功。
这些功劳叠加在一起,就如同一块块砖石垒砌了起来,足以让顾正臣封王了。
哪怕不封王,也应该荫其一子,封个侯爵吧,比如顾正臣的次子……
兵部尚书温祥卿出班,言道:“陛下,对于破格加封镇国公的提议,臣并不认可。镇国公已是位极人臣,但立军功,无论大小,只给赏赐便是,若陛下念其功高,大可将这些封赏给其家眷族人。至于破格加封,臣认为,此例不能开。”
户部尚书杨靖走出,道:“臣附议温尚书之言,自洪武三年朝廷大封爵之后,魏国公、曹国公、宋国公等,多少次立下新功,又常年在外练兵,如今覆灭汗廷、夺取和林,这些皆是重功。”
“若是破格封赏,当一起加封,不能唯镇国公一人,否则,难以服众。”
礼部尚书李原名出班,肃然道:“陛下,大明没有加封异姓王的先例,只有追封异姓王。镇国公早年间顶着一个泉州县男的爵位,便被无数人暗中嘲讽说是个死人爵——”
“若加封其为异姓王,难免还有人闲言乱语。不妨多给赏赐,加恩其家眷,既能安抚人心,信服天下,也能免了许多麻烦。”
朱元璋微微点头,目光看向汤和、邓愈等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