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9章 独角戏 (1 / 2)
紫琅文学zilangwx.com
,
.
三天一过,新帝登基。
灵堂那边白茫茫一片,文德殿却已恢复了金壁辉煌的模样。
皇家比不得寻常百姓家,家事也是国事,新帝登基乃是举国同庆的大日子,既延误不得,也不能带出一丝晦气来。
登基大殿异常隆重,从内朝、外朝、再到午门、御街,所有的灵棚都已撤下白绫,换上彩绸,装饰的花团锦簇,唯有灵堂一处仍然带孝,穿白衣、扎白带子的的宫人、内侍们暂时也被约束在灵堂内,大典期间不得随处走动。
新帝登基,文武百官、皇亲国戚、元老宿臣,各依序列,依次入殿,参拜致礼,山呼万岁声中,赵光义小心翼翼地把他的屁股放在皇帝的宝座上,心里终于踏实了些。
今天,万众瞩目,他是唯一的主角。他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是秉承天意,他是高高在上的皇帝,望着御阶下跪拜的群臣,他就像高高在上的神明,俯视着脚下的蝼蚁,那种感觉,实是飘飘欲仙。
参拜新君已罢,卢多逊、吕馀庆、薛居正便率中书、门下、枢密两府一院、六部、九卿进请陛下更换年号。
循旧例,先皇驾崩的当年,年号是不更改的,新任皇帝要在次年元月一日,再拟立新的年号,可是如果仍然沿用旧的年号,对赵光义来说,亡兄的阴影便挥之不去,自己的帝位始终不够踏实,所以他也顾不得古制旧礼了,在他的授意下,三相率百官请立年号,早已有备的赵光义假意推让一番,便更改年号为“太平兴国”。
随即,赵光义又改了自己的名字。
他本名叫赵匡义,赵匡胤登基之后,臣子要避皇帝名讳,他就改了名字叫赵光义,如今自然没有再改回旧名的道理,他也不想改回旧名,赵匡义这个名字总是令他情不自禁地想起读音相近的另一个名字,于是他秘密延请京师名相师,为自己拟了一个新名字,单名炅字,今后,赵光义就叫赵炅了。
宋以火德兴国,这个炅字日下有火,正合大宋国运,在他看来是大吉大利,虽说命相风水之说终究有些虚妄,但是对急于巩固政权的赵光义来说,但凡能讨些吉利彩头的东西,他现在都不厌其烦,从善如流。
起好了年号、名号,随即便是大赦天下,颁布新政,新帝皇恩浩荡,普天之下雨露均沾,除杀头大罪不得开释外,所有罪囚都做了开释、减刑等处置。
同时,春闱科举大考正在紧张进行之中,赵光义下旨,这一科春闱,扩充取士名额,每科录取人数有太祖皇帝时候的每试几十人扩充了十倍甚至百倍,达到了数百人甚至上千人,并规定从此以后,均依此例。此举自然得到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唯求入仕一途的读书人及其家眷的热烈拥护。
科举考试,同科及第的进士们互称同年,称主考官为座主、座师或恩门,自称门生。这样,新进士就和主考官之间建立起了一种非常特殊的师生关系,新进士常把自己的及第看作是主考官对自己的一种恩情而感恩戴德,于是科举考试就成了主考官结党营私,建立和培植自己势力的一种渠道,唐末的牛李党争就是一例。
赵匡胤有鉴于此,就把最终决定考生能否被录取的大权移到了自已的手上,从而形成了科举的第三级考试:殿试。皇帝成了最终的主考官,成了所有新进士的恩门,所有的新进士都成了皇帝的学生,成了天子门生,他们感恩戴德的对象只能是皇帝了。这样,皇帝就把科举的取士大权牢牢地抓在了自己的手上。
赵光义大肆扩充取士名额,就给官宦队伍补充了大量新鲜血液,这些进士将来都要在官府中任职的,这就等于一下子掌握了一支庞大的效忠于他的后备官员队伍。这一手十分高妙,献计者正是宋琪和慕容求醉。
随即,赵光义便大肆封赏群臣。远征在外的党进、潘美、呼延赞等人固然皆有封赏,朝中文武也不例外,卢多逊、薛居正、吕馀庆、沈伦、曹彬和楚昭辅等人都加官晋爵,自己已升无可升的,就加官、加爵,擢升他们的儿孙子侄为官。另外就是进行一番平调,一些元老重臣如赵普这般,在朝中仍有极大潜势力的大臣,都被他一道道诏书下去,准备调到开封附近,以便控制。
赵光义下一道诏令,文武百官便山呼百岁一次,声音如排山倒海,坐在高高御座上的赵光义感受到迎面而来的巨大声浪,不禁热血沸腾,这就是权力,无上的权力,阶下每一个人,都是威震一方的文武重臣,而他们莫不跪倒在自己的脚下,这就是帝王。
王爷,哪怕是再尊贵的王爷,和皇帝之间都有着天渊之别,不坐上这个位置,永远不会感受到那种天下江山尽皆掌握手中的滋味,虽然竭力保持着庄重、肃穆,和缅怀先帝的哀伤,他还是禁不住露出一丝微笑,于是学着皇兄以前的习惯动作,伸出一只手,缓慢而有力地一挥,沉声说道:“众卿平身。”
“谢万岁!”众臣爬起,依序归位。其中一人一瘸一拐,显得异常乍眼。
赵光义一看到他,心里就特别的腻味。
杨浩,这个他曾经想招揽的人,对他始终若即若离,这令折节下交的赵光义心中始终有一丝不快和羞辱感,这种压抑的反感在杨浩变成一个残废的时候,终于把他心中最后一点耐心都消磨殆尽了。
而今,这个很难称得上是自己心腹、却很可能掌握着他弑兄篡位真相的杨浩,就像是他眼中的一根刺,必欲拔之而后快。
可是……,现在还不是时候,坐上这个宝座只是开始,坐得稳这个宝座才是结束。杨浩没有胆量、也没有能力当场揭穿他的丑事,他有的是时间和机会慢慢收拾他,直到把这根眼中钉永远拔去。
他从高高的御座上俯视着杨浩,眸中闪过一丝寒光,随即抬起头来,平视前方,沉声道:“朕于潜邸时,掌理开封府事,府中干吏宋琪、贾琰、程羽、慕容求醉诸人,殚精竭虑、勤勉用心,皆堪重用,今朕承继大宝,是故擢升任用。王继恩,宣朕旨意。”
“奴婢遵旨。”
王继恩答应一声,说道:“上谕,慕容求醉任给事中、宋琪为东阁门使;贾琰为东头供俸,程羽任西阁门使、商凤为殿前左班、陈从信为右班殿直,陈赞为军器库副使,王延德为御厨副使。张逊任……周莹任……王继英任……”
王继恩一一念来,南衙属吏大多在朝中安插了职务,这些官职不但充斥于中书、门下、枢密和六部,而且遍布于京师和地方的军队系统,总人数,足足有八十多人。什么叫一朝天子一朝臣?这就是了。他们担任的官儿都不算大,可是谁都知道,用不了三年五年,这些人便会连连擢升,成为皇帝在文武班中的中坚力量。
这些人中以宋琪、贾琰、程羽、慕容求醉等人为代表,代表众受封官员上殿谢恩,赵光义和颜悦色地将他们唤起后,突然热泪盈眶,颤声说道:“先帝非只天下之君,也是朕的胞兄,兄皇龙驭宾天,朕心中不胜悲恸。先帝在时,厚爱家人,未尝以至尊自居,朕登基大宝,以敬天法祖为首务,岂敢不效先帝?今朕登基,大赦天下,文武官俱受封赏,天下万民俱承皇恩,岂能忘却了家人,娘娘、皇弟、皇子、皇女上前听封。”
已换穿了宫装礼服的宋皇后、皇子德芳、已嫁人的两位皇女和永庆公主、还有皇三弟赵光美走上前来,向皇帝见礼,赵光义早已离开龙座,一溜小跑地下去,堪堪将他们扶起,热泪盈眶地道:“皇嫂、皇弟、皇侄,你们都起来,都起来。朕这道加恩的旨意,你们不必跪接,静听便是。”
王继恩待赵光义退开一步,才清咳一声,高声宣旨:“……魏王德昭,改封吴王,加永兴节度使、平章事;皇次子德芳,加封山南西道节度使、同平章事;皇弟赵光美,加淮南西路节度使兼侍中、中书令,知开封府、封齐王;先帝子女、今上子女、皇弟齐王子王,今后均称皇子皇女,无分彼此……”
随后,又追封先帝已经过世的两位皇后,给宋皇后上尊号,赵匡胤本有四子六女,两个皇子三个公主早夭,如今健在的三位公主中,已经出嫁的昭庆公主进封为郑国公主,延庆公主进封为许国公主,尚未出嫁的永庆公主也进封为虢国公主,公主还是公主,在封号上是有品秩的,这一进封,她们的俸禄、待遇便提高了一层……
赵光义这般作为,登时打消了许多朝臣的猜忌和疑虑。如果说加封的那些节度使、平章事、甚至王爷都算是虚衔,只是增加了俸禄和待遇,并没有什么实权,可是皇三弟赵光美任开府府尹,这可是实打实的权力,如果先帝驾崩果真有什么蹊跷,今上岂敢如此放权?
赵光义将众臣的反应看在眼里,心中不禁生起一丝得意,他目光一转,忽地瞟见那个眼中钉杨浩,发现他唇角似乎含着一丝淡淡的讥诮,定睛再看,却见他如其他大臣一般,恭谨地站着,目不斜视,毫无一丝不敬之意,似乎是自己方才眼花了。尽管如此,他心中还是好不舒服。
这时,皇三弟赵光美已上前谢恩,他无暇多想,忙上前扶住三弟,好言安抚一番,说起亡兄时,两兄弟俩执手相望,热泪纵横,好一副兄友弟恭的感人场面,文武百官见了,有人思念起先帝来,也不禁随之暗暗饮泣。
随后,宋皇后便领着一双子女上前谢恩。
&nb...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