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章 君子伪善心 (1 / 2)
紫琅文学zilangwx.com
咸阳学宫的学者们以为,他们吵出一个结论来之后,荀子才会把他们达成了一致意见的文书呈递给秦王。
荀子却在自己心里划了一条时间线,到了那个时间,无论有多少人反对,直接将文书当着满朝卿大夫的面,以丞相的身份呈交给秦王,一锤定音。
咸阳学宫的学者们不知道心里是什么反应,看秦王柱的表情,他肯定是很愉快的。
荀子没有说秦王柱怎么守孝,话里话外都是为了庶民。
嬴小政和朱襄也在朝堂上。不过他们是在朝堂一旁的屏风后面坐着,群臣看不到他们。
朱襄叹了口气,脸上都是看热闹的笑容。
嬴小政嘴角微抽,想起了梦境中那个秦帝国的守孝之事。
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虽然希望能够兼容并包,接受东方六国的学问,也让东方六国的学者们接受他和秦帝国。
但秦始皇无论怎么忍让,对方连个眼神都不给他,更别说真心给他献策了。
那群东方学者张口闭口就是分封,秦始皇无论问什么策,他们都会将话题先拐到分封上,秦始皇不想提这件事,他们就反复地说。
朱襄若在嬴小政梦境中那个秦始皇的朝堂,一定会感到一种令他怀念的熟悉感。
他在网上和人吵架的时候经常碰到这样的复读机。
总之对方已经带着立场和你谈话,无论谈什么都没用,他有明确的立场和目的,并不想真的和你好好说话。
所以秦始皇的守孝政策,仍旧是原本属于法家的秦吏们规定,所以出现了两个极端。
首先,秦民不能为自己的父母守孝,“令曰:吏父母死,已葬一月;子、同产,旬五日;泰父母及父母同产死,已葬,五日之官”;然后,秦民要为皇帝守非常苛刻的三年重孝。
梦境中的秦始皇颁布的这个律令与嬴小政本人的想法出现了分歧,嬴小政便将此事改头换面,询问舅父的意见。
朱襄当时告诉他,这是秦朝“亢上抑下”,是商鞅虐民的政策的延续。
“只是民也是人,兔子被压狠了都会咬人,何况黎民?”当时朱襄的笑容十分无奈,“无论高高在上的君王是否接受这一点,待黎民的怒火一点点累积,终于焚尽了他巍峨的江山时,他没机会明白,他的后人也会明白。”
嬴小政看着舅父的笑容,出现了不寒而栗的错觉。
听到荀子的献策后,嬴小政抬头低声问道:“舅父,国民只为君王守孝三十六日,不会轻视君王吗?”
朱襄微笑道:“他们会发自内心地感激君王。”
嬴小政道:“我问的是,他们会不会轻视君王的权威。”
朱襄揉了揉嬴小政的脑袋:“政儿,你要明白一点,活着且有权力的君王才有权威。”
嬴小政咬了一下还没掉的后槽牙,露出愤愤不平的神色。
朱襄道:“政儿,每个君王都希望自己的权威无论生死都永远存在,但现实不可能。你看无论暴君明君,哪怕被奉上了神坛的三皇五帝,现在有谁真心惧怕他们?权威即恐惧,只要这个人死了,就不会再有人惧怕他了。”
“后人会尊敬你的功绩,会崇拜你,向往你,甚至神化你,但不会惧怕你。”朱襄说这句话的时候,视线好像透过宫墙看向了遥远的彼方。
后世人对秦始皇就是这样,敬仰他,崇拜他,向往他,甚至恶趣味地叫他“政哥哥”,好像秦始皇变成了舞台上的小鲜肉爱豆一样。
不说那些闭着眼睛对秦始皇真实的暴政视而不见的迷弟迷妹,就算是正视秦始皇是暴君的人,也不会因为秦始皇的暴虐事迹而惧怕他。
因为秦始皇是一个已经作古几千年的死人,再暴虐,又能拿现在活着的人奈何?
“政儿,畏惧会随着你的死亡而烟消云散,只有敬意会长存。”朱襄收回视线,“若你想后世人都永远记着你,就做出更多让他们永远尊敬你的事。”
嬴小政冷漠脸:“哦。”
朱襄失笑:“不过政儿就算不特意做什么,你也一定会让后世人永远尊敬你,这一点舅父很放心。”
嬴小政的脸色这才好看了一些。
秦王柱给朱襄和嬴小政使眼色。
你们俩怎么还聊起来了?注意点!在上朝呢!
秦王柱抓心挠肝,真想也凑过去和朱襄、嬴小政一起畅谈今日之事。他心里有很多话要分享。
可惜,他还得熬到朝议结束。
荀子拿出“国民为国君守孝以日代月”后,有人立刻反对,说这丧失了国君的威严。
荀子不紧不慢地反驳:“我听闻先主有一年重病,敬爱他的国民纷纷为先主祈福,多地官吏奉上万民书和祥瑞。先主并不为国民自发的担忧而高兴,反而斥责了国民,并下诏以后还有这种事,要重惩。”
荀子嘴角缓缓上翘:“老朽来秦国没几年,请问是否真有其事?”
那人没回答,看热闹的秦王柱立刻道:“确有此事!”我知道!我就在旁边!被吓得够呛!
嬴小政身体往前探,竖起耳朵。
朱襄拍了拍嬴小政的肩膀,手在耳朵边做喇叭状。
嬴小政会意,也立刻把手放在了耳朵边做喇叭状。
秦王柱瞥到这两人的小动作,嘴角不由疯狂上翘。
荀子道:“国民为贤王祈福,这明明是最能展现出国君威严的事,先王为何不仅不高兴,还要重罚呢?”
他瞥了反驳他的卿大夫一眼,慢条斯理道:“老朽不明白,卿可否为老朽解惑?”
那人脸色一沉,却不敢回答。
即便秦昭襄王已经崩逝,但秦王柱做足了孝子的态度,他怎么敢在秦王柱面前说先王的坏话?
蒙骜扫视了一眼众人,拱手道:“当年先主重病时,不仅国内正值荒年,边疆六国也虎视眈眈。此刻国民和官吏都应该全力耕种备战。先主认为,任何会阻挡秦国强盛的事都不应该发生,哪怕这件事是为国君祈福。”
蒙骜又扫视了众人一眼,冷笑道:“先主留下遗诏,不可因为守孝而影响国政。荀丞相此举,不仅让国民为先主守重孝,以彰显国君威严,又按照了先主遗诏吩咐,不扰民,不影响国政。众卿还有何不满?”
秦王柱带着金扳指的手重重敲了一下王座的扶手:“寡人也想听听,众卿有何不满?”
朱襄放下手,满脸遗憾。
这一位秦王和老秦王不一样,不喜欢绕弯子。若是老秦王,一定会让朝臣吵起来,然后抓住更多朝臣的把柄,以后慢慢收拾。
秦王柱做事直奔结局,一旦拿到自己想要的答案,就径直跑过去,不会节外生枝。
比起老秦王,秦王柱这样做,可以说对臣子十分宽容,臣子不用像在老秦王朝堂上时议政那样,一不小心说错话,招致可怕的后果。
不过这样的朝堂,对于他这个旁观者而言,少了些热闹看。
嬴小政也满脸遗憾。
哪怕朝中有人轻视这位刚当秦王的“老太子”,但在秦国,秦王的权利至高无上,秦王柱已经做出决定,底下人就不会再多嘴。
荀子也以为还会有人和他吵架,他已经准备好满腹讽刺人的经纶,结果这件事就这么结束了。
荀子心里又是惋惜又是畅快。秦王这样的君王,确实是最符合他统一天下理想的君王。
没有这份威严,如何整合七国人心?
这件事确定之后,之后的论题就简单了。
臣民为了不耽误国政只需要守孝三十六天,那么君王自然也可以。
不过秦王柱在定下以后新秦王只需要为老秦王守孝三十六天后,提出自己例外。
他用的借口,一是现在秦朝守孝制度在秦昭襄王崩逝后才改变,所以他不能用这个制度;二是他十分悲痛,必须给秦昭襄王守更久的孝。
于是秦王柱按照秦国的老传统,为秦昭襄王守孝一年。这一年不改元,但秦王柱仍旧自己处理国政,不因为守孝而不理政务。
太子子楚立刻率领百官拍马屁,秦王不仅减轻了国民为君王守孝的负担,还自己坚持守更长时间的孝,秦王真是爱民孝顺两不误的好国君!
秦王柱捋着胡须,听着朝臣们的奉承,脸上露出的灿烂笑容也不知道是真是假。
朱襄恍惚间看到了老秦王还坐在王座上,带着和煦的微笑,用冰冷的视线扫视着座下群臣。
他揉了揉眼睛。
国君守孝的大事争吵了这么久,落到朝堂上,连半刻钟都没有便结束了。
之后朝议先是讨论秦昭襄王下葬的后续事宜,比如诸侯派人来祭拜,然后讨论耕种、备战、政令推行等国政上需要继续处理的事。
近几年气候波动,大部分时间仍旧很温暖,但偶尔会出现朱襄离开赵国时那样的极端寒冷天气。
气候波动的时候,总会伴随着大旱和洪灾,导致田地绝收民不聊生。
这时秦国一般会出兵掠夺六国,以缓解本国饥荒压力。但现在秦国开始做统一天下的准备,那么就不能再制造更多的仇恨,不仅不能过多掠夺,还要帮助攻占地重建秩序和生产。
秦国战略的转型,是秦王柱面临的最大的难题。
其实关于守孝的讨论,也是这个转型的前奏——如果是转型前的秦国,根本不会有咸阳学宫的学者们吵闹的机会。
要拿出怎么样的态度来面对众人的试探,怎么一边转变秦国和秦王在其他六国士人心中的形象,一边坚持秦王的权威和秦国的基本国政。这一切,秦王柱完全没底。
没有人做过这件事,他只能一边摸索,一边蜿蜒前行,给后人开辟道路。
朝议结束,除了守孝的事之外,所有关于国政的议题都没有得到结论,秦王柱只是暂时吩咐下最紧急的处理手段。
朝议后,秦王柱让太子子楚、左右丞相留下,其他人退下。
朱襄和嬴小政从屏风里走出来的时候,子楚、荀子、蔡泽的脸色都很精彩。
他们早就知道秦王柱还是太子的时候,就对朱襄、嬴小政过分宠溺。没想到太子柱当了秦王,这宠溺丝毫未改。
外面人都传朱襄是秦国的实际掌权人,君上你还真让朱襄在屏风后面听政?
“寡人让政儿多学点。”秦王柱看到左右丞相质疑的眼神,狡辩道,“政儿已经不小了,该学着学习国政了。”
荀子阴阳怪气道:“君上英明。如果外人知道了这件事,就不会再提太子权势过大,恐怕会认为公子政才是那个权势过大的人。”
秦王柱乐呵呵道:“让他们说。政儿不惧,大父会护好你。”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