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琅文学zilangwx.com

参会人员陆续进场。省发改委主任孙立民走进来,他五十多岁,头发梳得一丝不苟,步伐沉稳,自带一股威严。他环视一周,目光在角落的周正身上略微停顿,随即移开,在主位落座。其他人也各自找到名牌就坐,彼此间低声寒暄。周正打开保密记录本,检查录音设备状态指示灯,确认一切正常。他深吸一口气,让自己沉静下来,进入一种纯粹的观察与记录状态。

会议准时开始。孙立民简单开场,强调了务虚会畅所欲言、聚焦问题、寻求对策的基调。讨论随即围绕第一个议题展开:如何破解传统制造业“不想转、不敢转、不会转”的困局。

发言逐渐热烈。一位来自工业重镇的副市长声音洪亮:“孙主任,省里的技改扶持资金盘子还是太小,僧多粥少。像我们市的老机械厂,设备还是八十年代的,想换条智能生产线,光靠市里配套,财政根本吃不消。能不能向省里呼吁,扩大专项资金规模,或者延长贴息年限?”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另一位省工信厅的副厅长立刻接话,语气带着些无奈:“专项资金总量是有限制的,盘子就这么大。关键是精准投放,不能撒胡椒面。有些企业申报项目,就是为了套取补贴,转型升级的决心并不强。我们厅现在更倾向于考核项目实际带动的技术提升和产值增长,效果导向。”

“效果导向当然对,”临江市分管经济的副市长插话,他语速很快,“但基层执行起来有难度。上面考核指标多且细,安全、环保、能耗、产值、税收……哪一项都是硬杠杠。企业稍微想动一动,涉及环评、能评、安评,哪个环节卡一下,几个月就过去了。时间成本也是成本啊!企业主心里都有一本账,一动不如一静,干脆维持现状。”他提到的“隐性成本”,正是周正调研报告中曾重点指出的问题。

讨论开始触及敏感地带。孙立民没有打断,只是偶尔在笔记本上记几笔,目光沉稳地扫过发言者。周正全神贯注,笔尖在保密本上快速移动,尽量用最简洁准确的词句捕捉每个人的核心观点和论据。他特别注意记录下发言者的身份和原话中的关键表述,比如“财政吃不消”、“撒胡椒面”、“效果导向”、“时间成本也是成本”、“一动不如一静”。录音设备的指示灯稳定地亮着红光,提供着双重保障。

会场气氛变得有些凝重。这时,省科技厅的一位副巡视员推了推眼镜,声音不高但清晰:“各位领导,我补充一点。除了资金和审批,人才匮乏是卡脖子的关键。我们调研发现,很多企业不是不想引进新技术,而是根本找不到能操作、能维护高端设备的技术工人,也缺乏懂技术又懂市场的复合型管理人才。省里的人才引进计划,主要面向高层次科研人员,对支撑产业转型的‘工匠型’人才重视不够,政策覆盖面不足。”

“人才问题确实是痛点。”孙立民终于开口,他身体微微前倾,目光扫过众人,“刚才几位同志谈到的资金、审批、人才,都是表象。深层次看,还是我们的政策供给与企业实际需求之间存在错配,是体制机制上存在梗阻。”他停顿了一下,语气加重,“政策悬在空中落不了地,企业有苦说不出,或者说了也白说,这才是最大的问题。下一步,省里要痛下决心,推动政策集成和流程再造,打通这‘最后一公里’。具体怎么打通,需要大家群策群力,拿出实招硬招。”

孙立民的总结性发言,将讨论引向了更深的层面。周正飞快地记录着,敏锐地捕捉到孙立民点出的核心——“政策错配”、“体制机制梗阻”、“最后一公里”。这些提法,与他之前调研和报告中的思考隐隐呼应。

讨论持续深入,围绕着如何“打通”展开。周正如同一个高度精密的仪器,过滤掉无意义的寒暄和重复,精准记录下每一个有价值的观点碰撞。他偶尔抬眼,观察发言者的神态和会场微妙的氛围变化。笔记本上的字迹清晰而密集。

会议中场休息。与会人员起身活动,低声交谈。周正依旧坐在角落的位置,没有离开。他快速翻看之前的记录,检查是否有遗漏或表述不清的地方,利用这短暂的间隙进行初步梳理。李建国不知何时走了进来,走到周正旁边,低声问:“怎么样?跟得上吗?”

周正抬起头,将记录本稍微侧向李建国,指着其中几段关键讨论内容:“处长,基本都记下了。孙主任最后点出的‘政策错配’和‘最后一公里’,是核心方向。几位副市长反映的执行层问题也很具体。”

李建国目光扫过那几行字,点了点头,脸上露出一丝赞许:“好,保持住。下半场继续。”他拍了拍周正的肩膀,没再多说,转身离开了。

休息结束,与会人员重新落座。下半场的议题转向了培育新动能。讨论依然热烈,但周正已经找到了节奏,记录更加得心应手。他像一个无声的影子,隐在角落,却用笔和录音设备,牢牢捕捉着这场决定全省经济走向的思想交锋的每一个关键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