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96章 只生一个好 (2 / 2)
紫琅文学zilangwx.com
“不是张曼曼么,最近在琢磨我那个小课题方向延伸出来的一个想法。就是关于网络上的信息传播速度太快,影响力也越来越大。我们就在想....”
马主任听到李乐好像要说点儿正事儿,手一指,“坐着说,你站着,我压抑。”
“诶,”李乐忙坐到对面,“就我们觉得,能不能利用咱们社会学的分析工具,结合点技术手段,建立一个监测和分析网络舆情的平台。”
那个郑宇哲的事情肯定不能说,只好把这个听起来更“宏观”的给说了。
“哦?监测舆情?”马主任拿起保温杯,拧开盖儿,吹了吹浮沫,眼皮一抬,“怎么监测?意义又在哪里?”
李乐往前一趴,胸口抵在桌沿,看着马主任的,解释道,“网络上,网民发言相对自发,数量庞大,而且即时性特别强。一个热点事件出来,几个小时就能传遍各大论坛,情绪、观点、谣言、真相,全在里面搅和。”
“我们是想用社会网络分析、传播动力学......系统性地抓取和分析特定话题、事件在网络上的传播路径、热度变化、关键节点、情绪倾向......”
“就好比,分析某个政策争议在网络上的发酵过程,预测它有多大可能从线上烧到线下,会引发什么样的社会反应......提升社会治理的预见性,优化公共沟通,都有现实意义。”
李乐斟酌着,给马主任描述张曼曼那个略显激进的构想,重点强调了其理论意义理解网络社会运行规则,服务社会风险预警,辅助公共决策。
马主任安静地听着,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保温杯,发出轻微的“笃笃”声。
等李乐说完,身体往后一靠,“舆情监控?预警平台?李乐,想法是好的,年轻人有闯劲,敢想敢干,这很好。但是,”他话锋一转,语气沉了下来,“搞这个,这里头的水,深得很呐。”
他掰着手指头,一样一样数给李乐听。
“第一,技术关。海量数据怎么抓?论坛、博客、球球、聊天社交软件?还有那些刚冒头的什么校内网、贴吧,五花八门,格式各异。抓来了怎么存?存哪里?服务器要多少?”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还有分析,什么情感倾向、热点追踪、传播路径预测,靠什么算?靠你的脑袋瓜?”
“那肯定不能,把我脑子烧成渣渣也不成啊。”
马主任没理他,自顾自说道,“第二,合规关。你爬人家的网站,抓人家的发言,算不算侵犯隐私?算不算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擦边球打不好,是要吃官司的。到时候,你让谁上?别给我提那个祸害。”
李乐笑了笑,“不能,脏。”
“第三,人员。一个平台,需要什么样的人?懂技术的工程师、搞算法的科学家、能写分析报告的专业舆情分析师、懂市场运营的销售、处理法务合规的专员.....”
“最后,市场关。想法再好,卖给谁?你怎么证明你的分析比别人准?你的预警比别人快?你的报告值那个价?商业模式怎么设计?是卖软件?卖服务?还是卖报告?怎么持续造血?””
“这些,都是问题啊。”马主任一口气说完,刚要探身,小李狗腿更快一步,把茶杯递了过去。
马主任接了,抿了一大口,看向李乐,眼神复杂,“李乐啊,学术归学术,真要把想法变成公司,变成产品,这里头牵扯的东西....嘿,多了去了。”
李乐安静地听着,脸上没什么波澜,心里却飞快地转着念头,老头这是啥意思?给自己上课?还有,他对这套咋这么熟悉,一套套的?
可主任的话不能掉在地上,自然反应一般,笑道,“主任说得对,句句在理,醍醐灌顶。要不怎么说姜还是老的辣,主任就是主任,一眼就看到根子上了。”
“少给我戴高帽。我懂什么?不过是见得多了,踩过的坑.....”马主任顿了顿,像是想起了什么,语气里带上了点不易察觉的唏嘘,“你们想搞的这个,其实别人早些年就开始搞了相似的,二分校那边搞的那个信息检索平台。”
“二分校?啥意思?咱们学校还有分校?”
马主任的带着回忆,“就是现在的燕信学院,早些年的事儿了,后来独立出去升格成学院了。大概,九几年吧,他们牵头,联合图书馆学、计算机几个系,搞了个平台,要搜集整理各类社会新闻、政策动向、民间舆情,搞个数据库,做分析。”
“当时还来咱们系里要过人,说需要社会学背景的分析师,帮着理解社会现象背后的脉络。咱们系还真派了两个人过去协助搞内容分类和意义解读。”
叹了口气,“人家那会儿,也是白手起家,摸着石头过河。可架不住人家方向抓得准,路子走得对。计算机技术是核心,图书馆学有资源整编的经验,再加上点社会学的边角料,嘿,现在可了不得了。”
李乐敏锐地捕捉到马主任语气里那丝微妙的“不忿”和酸溜溜,顺着话头问,“主任,他们现在,做得很大?”
马主任嘴角撇了撇,带着点说不清道不明的意味,“人家翅膀硬了。依托那个平台的基础,拉出去单干了,注册了公司,叫什么燕信科讯。”
“现在可牛了,跟中新社、政策研究室,还有好些个部委、省市的业务,听说,还要上市。”
听话听音,李乐适时地表现出惊讶和兴趣,“他们主要做什么?”
“具体业务细节人家也不会跟我汇报。”马主任哼了一声,“不过听说是把技术、数据和社会分析结合得不错,专攻高层决策支持,门槛高,利润也厚。算是走出了一条路吧。”
“看看人家,再看看咱们系那个半死不活的社会发展咨询中心,一年接不了几个项目,收点咨询费还不够发补贴的,唉。”
李乐心里亮堂了。
马主任这哪是单纯感慨,分明是有点儿那啥。看看,社系当年也出了力,如今却只能看着人家吃肉喝汤,自己这边守着个半死不活的“社会发展咨询中心”,接点零敲碎打的调研项目,勉强维持生活这个样子。
心念电转,试探着开口,“那,主任,您看,人家燕信能搞起来,咱们社系有深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那是他们搞技术的比不了的。现在大数据、网络社会这些概念越来越突出,这不正是咱们发挥特长的时候吗?”
观察着马主任的神色,李乐继续道,“您看生科院,依托实验室搞生物技术公司,化院有新材料中试基地,计算机那边软件公司好几个,物院、建景院更不用说,哪个院系下面没个把有关联的公司?”
“就连人老地质系,不也办了个珠宝鉴定公司?咱们系,就守着个半温不火的咨询中心,资源白白浪费了不是?”
“我觉得,咱们完全可以借鉴燕信科讯的成功经验,但走我们自己的路嘛。”
“自己的路,啥意思?”
“他们专攻高层,咱们可以下沉,面向更广阔的地方政府、大型企业、甚至媒体机构,提供更接地气的社会趋势分析、公共政策评估、品牌舆情预警这些服务行不行?”
“至于技术部分,我们找计算机系、信科那边合作呗?上面不是一直鼓励交叉学科、产学研结合吗?咱们系牵头,联合联合,一起搞一个社会大数据分析与应用中心,或者让学校资产管理中心出面,直接注册个公司,多好!”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瞅见马主任没什么表示,李乐压低声音道,“这样,既能把研究落地,更关键,还能给系里创收,这不比守着那点课题经费强多了?”
“还有,您想,咱们做的分析报告,要是真能帮地方政府预判了群体事件,帮企业规避了品牌危机,这影响力和社会价值,不比发几篇核心期刊大?”
“哎,你说得轻巧。” 马主任眼神望着窗外,显得有些飘忽,“搞公司?运营?管理?市场开拓?哪一样是咱们这些教书先生擅长的?系里老师都忙着教学科研,谁有那个精力去跑市场、拉客户、管公司?”
“弄不好,钱没赚到,还惹一身麻烦,耽误了正事。燕信科讯那是人家有技术底子,又有门路,咱们....”
“主任,事在人为啊!”李乐赶紧接上,“咱们可以先不搞那么大嘛,咱们先以课题研究或者实验室的名义,向学校打报告申请啊?就说是为了探索大数据时代社会学研究的新范式,研究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的互动机制,需要建立一个小型的舆情监测分析实验平台。这理由充分吧?符合学科前沿吧?”
“前沿不假,可....钱呢,你说,是吧?”
李乐瞅着马主任看向自己的眼神,立马笑了笑,“这还不好办?咱们可以先争取学校的支持,批点启动经费,或者挂靠到学校的某个产学研平台下面。有了学校的背书,很多合规性问题就好解决。技术合作也可以名正言顺地去找信人。”
“到时候,等平台搭起来,做出点有显示度的成果,到时候,再考虑成立实体公司,引入专业运营团队,不就水到渠成了?”
“主任,咱们系,就牢牢把握住核心的研究分析能力和理论指导权就行了呗,至于钱,怎么都好说不是?”
马主任沉默了好一会儿,他长长地吁了口气,身子一动,椅子发出吱呀一声轻响。
“这事.....听着是有点意思。不过,牵扯面广,不是儿戏,算了算了,以后找到钱再说吧。”
到此,李乐算是心里有了数,忙点头,“是,还是主任高瞻远瞩深谋远虑啊,学生....”
“行了行了,你先忙去吧,惠老师那边去过了么?”
“刚去了,没人在。”
“估计又去打吊水去了。”
“啊?昨天给他打电话听着还好好的?”李乐略有些紧张。
“谁知道,自从丑国回来,感冒了几天之后,就一直没怎么好,你去瞅瞅,要是还没来,就在校医院了。”
“哎!主任您忙!我去瞅瞅。”李乐冲马主任一个欠身,接着一个瞬移,就出了房间。
马主任,瞧见李乐忙里慌张的样子,嘴角微微泛酸,嘀咕道,“一日为师.....只生一个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