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4章 病了的森内特 (2 / 2)
紫琅文学zilangwx.com
“那是意外!考古人类学的真知灼见往往来自亲手触摸历史,而不是坐在帐篷里看照片!”老头儿不服气地反驳,含糊地说,“不过,这次确实有点麻烦。系里的事情,还有几个老师和教授的论文指导,都得暂时通过电话和电子邮件了。幸好,现在不是二十年前。”
“是啊,您应该感谢科技的进步救了您。”李乐点点头,“不过,您一个人住,行动又不便,南茜也不能二十四小时守着。要不要考虑临时搬去公寓住一段时间?或者我看看能不能经常过来?”
“不用,不用那么兴师动众。”森内特摆摆手,“我还没老到那种程度。南茜白天会过来,只是今天恰好,嗯,迟到了。而且,”
指了指趴在脚边打盹的查尔斯三世,“我还有这位陛下陪着我。它虽然不会做饭,但报警系统很灵敏。”
一老一少相视而笑,气氛轻松愉快。阳光透过窗户洒进来,照亮了空气中漂浮的微尘,也照亮了森内特教授脸上久违的红润。
吃完最后一口面包,森内特满足地靠在沙发背上,看着正在收拾碗筷的李乐,语气变得温和而认真,“说真的,李,谢谢你能来。不只是为这顿早饭。”
李乐手上没停,“您跟我还客气什么。尊师重道,中华民族千年的美德。”
“嗯,我听说你们哪有句话,叫只要我还是你爸爸的一天.....”
“嘟~~~~四套铺!”李乐一扭头,“那叫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不会别瞎说。”
森内特笑了笑,目光投向窗外,若有所思,“年纪大了,有时候是有点不中用了。”
李乐把碗筷放进水槽,转过身,靠在厨房门框上,也看向窗外墓园里苍劲的树木,“呵呵呵,咋?终于承认了?”
森内特没理他,捧着热气腾腾的茶杯,氤氲的水汽模糊了他有些松弛的脸颊轮廓,眼神却透过镜片,看向李乐,“好了,说说你吧,最近在忙什么?除了跑来给我这个老头子送温暖。”
李乐走回沙发边坐下,顺手揉了揉查尔斯三世凑过来的脑袋,“还能忙什么,被克里克特教授按着头皮赶进度呗。刚给她提交了一份田野考察项目的初步计划书。”
“哦,我都忘了,第二年了啊,”森内特挑了挑眉,带着点幸灾乐祸的笑意。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诶诶诶,您还笑,我的第一导师可是您,您这一甩手就把我扔给克里克特,你这叫管杀不管埋!”
“呵呵呵,怎么能这么说呢,我这不是腿脚不利索么,等等,别急。”
瞅了瞅老头孩子般耍无赖的表情,李乐叹口气,“你说的啊。”
“嗯,说说,你的题目。”森内特挪了挪屁股,换了个洗耳恭听的姿势。
“交了份计划书,关于在伦敦的华夏留学生群体的,聚焦身份认同和跨国流动实践.......老太太批了,说兔子专吃窝边草,缺乏学术冒险精神,但很有效率。”李乐学着克里克特教授那略带刻薄的语调。
森内特哈哈大笑,“一针见血,还顺带敲打你一下。那么,这只窝边草,你开始啃了吗?进展如何?”
“刚开了个头。”李乐朝窗外扬了扬下巴,“昨天去参加了学联搞的一个元宵节聚会,算是第一次正式的田野介入。几百号人,在金普顿菲兹洛伊酒店,场面不小。”
他简要把聚会上的见闻、观察到的人群分层、交谈话题、消费符号,以及抽奖环节那种微妙的“非随机性”说了说,没提具体人名,但描述了几个典型角色。
森内特听得津津有味,不时点点头,插问一两句细节。
“听起来是个非常丰富的场域。充满了各种资本形式的展示、交换和竞争。你选择这个群体,确实很有效率,能快速接触到大量鲜活案例。”
“不过,深入下去,挑战也不小。毕竟,你本身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这个群体的一员。如何保持观察距离,会是个持续要反思的问题。”
“是啊,克里克特教授也提醒了,保持距离,既是观察者,也是反思者。”李乐从包里拿出本子,点了点,“所以,我这不刚开了个头,就想来听听您的意见。您觉得,从这个切入点入手,需要注意些什么?”
森内特抿了口茶,稍加思索,“首先,这是个高度自觉的群体,他们很清楚自己的行为在他人眼中的意义。这意味着你的观察很可能被他们的表演性所干扰。你要学会分辨哪些是策略性的自我呈现,哪些更接近他们真实的状态和想法。”
“其次,这个群体内部异质性很强。家庭背景、留学动机、专业领域、未来规划差异巨大。要避免把他们笼统地看作一个整体,需要精细地描绘内部的谱系和差异,划分圈层,不能只盯着一个圈层,还要注意到不同圈层之间的流动。”
“第三,关注他们的日常实践,而不仅仅是这种仪式性的聚会。学业、租房、打工、消费、休闲、情感关系.....这些日常点滴往往更能揭示真实的认同建构和流动策略。”
李乐认真记着,“明白。我计划接下来除了活动,还有课程旁听、社交媒体,生活,还有深度访谈等等多种方式交叉进行.....克里克特教授告诫我,说要保持一种敏感的陌生感。”
“思路是对的。”森内特点头,忽然话锋一转,灰蓝色的眼睛里闪过光芒,“田野工作的开始,就是要保持这种敏感的陌生感。即使是你自以为熟悉的环境,也要努力跳出习以为常的视角。”
“那么,抛开具体的观察细节,你现在觉得,人类学的田野调查,和你之前在燕大社会学训练中接触的社会学田野调查,核心的区别在哪里?”
李乐知道这是老头的考较,想了想,组织着语言,“嗯......我觉得,社会学可能更偏向宏观一些,关注社会结构、制度、群体趋势和统计数据,试图找出普遍性的规律。就像用广角镜头拍大场景。”
“而人类学.....更偏向微观,深入某个具体社群,关注个体的经验、日常实践、文化符号和意义体系,更像用微距镜头去捕捉细节和纹理。社会学可能更爱问为什么,人类学可能更爱问是什么以及如何是。”
“嗯,描述得不算离谱,像个及格分的课堂回答。”森内特抿了口茶,语气带着特有的挑剔和引导。“但还可以更精炼,更触及核心。”
“记住,李,社会学的终极关怀是社会及其结构,它探寻的是社会运行的法则、权力分配、阶级流动这些宏观框架。”
“而人类学,尤其是社会文化人类学,它的终极关怀是文化及其意义,它探寻的是人如何通过共享的符号、价值观、行为模式来理解世界、组织生活、赋予生命意义。”
说着,森内特放下茶杯,用手指轻轻敲着沙发扶手,“就拿你这次的项目举例。”
“一个社会学家研究伦敦的华夏留学生,可能会更关注他们的社会经济背景统计、专业选择与就业市场的关联、跨国流动对祖国人才结构的影响、甚至他们作为一个群体在留学国的社会融入度量化分析。”
“他会试图将这个群体置于更大的社会结构图中去定位。”
“而你呢,作为一个人类学研究者,你的焦点应该在于,这些年轻人在异国他乡是如何构建他们的日常生活的?他们使用哪些文化符号,比如消费品牌、社交语言来标识身份、区分彼此、寻求归属?”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他们的社交网络中流淌着怎样的实物、信息、机会、情感交换逻辑?他们如何理解成功、体面、家乡这些概念?这些意义体系又是如何在互动中不断被协商、强化的?”
森内特看着李乐,眼神严肃起来,“你要警惕,不要模糊了这种差异。你的田野笔记里,可以记录宏观背景,但你的分析焦点,必须始终对准文化过程和意义生产。”
“否则,你的研究很容易变成一份加了点民族志调料的社会学报告,那在克里克特那里是通不过的。”
李乐若有所思地点点头,好一会儿才说道,“我明白您的意思了。就像昨晚的抽奖,社会学可能关注奖品价值、中奖概率、参与者的社会经济特征分布。而人类学则要追问:为什么是这些特定奖品被赋予如此高的象征价值?”
“中奖,尤其是特定人中奖这件事,在这个临时社群里扮演了怎样的仪式功能,强化了哪些规则和认同?”
“很好,”森内特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你已经抓到了一点感觉。记住,人类学家是意义的侦探,也是文化的翻译者。你的任务是把那些看似寻常的小事背后深层的文化逻辑给挖出来。”
两人就着这个话题又深入讨论了近一个小时,从理论渊源聊到具体的研究方法,森内特分享了他早年在新几内亚高地部落做田野时的趣事和教训,查尔斯三世在他们脚边打着呼噜,阳光在房间里缓慢移动。